•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方式创新应用研究

张哲榕 刘依芷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5年2期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深康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发挥协同育人的效果,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协同育人的教学方法上,需要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结合;在教育的话语体系上,需立足各学科的学科特色;在育人载体上,需要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实践、虚拟与现实的衔接。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近平总书记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盐,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的重要性。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其中不仅要把握“盐”的分量,还要把握在什么地方适合“加盐”,具体怎么加,这是发挥二者协同育人功能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色创新运用“思政课程”话语体系,并依托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载体进行“盐”与“食物”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教学方法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列 宁率先对灌输做出重要论述,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必要的灌输, 但并不等于是“填鸭式”灌输,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地落实。灌输与启发相统一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主导性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研究吃透课程开设目的,厘清教材章节内容,结合所讲授的“思政”内容特点与专业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以更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事例切身实际地讲好专业理论、中国故事,以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方式创新教育方法,明确“灌什么”、“怎么灌”和“启什么”、“怎么启”,在提升教育灌输理论性的同时提升教育启发的科学性。灌输与启发相统一其次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上。教育教学的成果最终要由学生来体现,学生不能成为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更要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认真倾听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政”,积极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还要自发主动地“讲思政”,阐述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见解,在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中升华教育价值,激发自身思想情感的共鸣,实现教育启发与自我启发的辩证统一。

二、 结合学科特色创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话语结构。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催生了社会个体独特的见解和个性化的思维,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相较于晦涩难懂、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思想政治专业理论,学生更偏向于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理论生活化阐释。对此,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必须要求课程教师充分掌握学科内容,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体系进行创新重构,赋予话语学科元素和时代元素,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

“思政课程”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最频繁的渠道,针对新时代赋予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政课程”应牢牢握紧话语主导权,及时依据党的最新理论更新教学话语体系,适当地剔除没有生命力的、过时的、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脱节的相关概念与范畴,结合时代与生活的语境,增强“思政课程”话语体系感染力。在“课程思政”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引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科属性与专业特色出发,萃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精髓,生产出符合自身学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如生物课堂的生态文明教育话语体系,班会课的校风学风教育话语体系,物理课堂的大国工匠话语体系等等。同时对社会中的鲜活事例与新鲜话语加以提炼,以更具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方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目前,根据社会发展和中小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了现在的文化、活动、管理等互相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的载体形式。但就教学而言,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语言载体、行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这一系列载体在“思政课程”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力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如何依据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课程思政”加以辅助,这是促进二者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课程,在课程中都必须依赖于语言、文化、管理等载体的利用。但是课程在概念上不仅仅只限定于课堂,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应积极挖掘、善于利用与课堂相关的活动载体,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感。

首先,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在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往往无法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多数教师在课堂因为教学内容的牵涉,只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简短概括,无法深入阐述其中的来龙去脉。所以,校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课堂反馈结果与学生意向,增设“第二课堂”,如“百年党史大讲堂”、“新闻务实大讲堂”、“中国精神大讲堂”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度。其次,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理论的教育,但是相对于实践教育来讲,理论教育存在着局限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互补,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教师可依据课程的性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基地教育实践 ”、“国家安全教育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再次,注重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发展,对极具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且又诙谐幽默的部分课程内容进行微录制,以短视频的形式融入学生生活,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28.

[2] 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05):51-55.

[3]邱仁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 2018(04): 109-113.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基金项目:深圳市福田区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FTJYZXYJ202208);深圳市罗湖区教育规划课题2023年度中小学思政教育专项课题(LHSZZX—2424)

作者简介:张哲榕(1996—),男,硕士研究生,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深康学校道德与法治一级教师.刘依芷(1998—),女,硕士研究生,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