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旅融合视角下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道路探索
——以婺源甲路油纸伞工艺为例
摘要:本文以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为例,探讨文旅融合下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新路径。甲路油纸伞拥有800多年历史,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文章分析了其传承现状、挑战与机遇,提出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其他传统手工艺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手工艺;甲路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手工艺迎来新机遇与挑战。甲路油纸伞产自江西婺源县竹资源丰富的山区,已有800多年历史,以其独特魅力传承至今。其制作工艺复杂,涵盖选材、削架、贴纸、绘画、涂油等近百道手工工序,匠人以竹子、皮纸、桐油等制成精美油纸伞,被誉为“甲路伞,甲天下”。1936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甲路油纸伞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瑰宝,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为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江西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婺源打造全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1],甲路纸伞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一、婺源甲路油纸伞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一)历史沿革
婺源制伞业始于南宋,由马廷鸾引入甲路村,后成为江南名牌。1694年《婺源县志》记载,1936年甲路伞获国际金奖。清末张龙盛发明“虎尾键”,民国张祖汉以伞画闻名。康熙帝南巡时,甲路伞雨中不破,名声大振,民谣将其与景德镇瓷器、杭州丝绸并称“三绝”。1990年甲路油纸伞厂成立,技艺复兴,2002年获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优秀奖。2012 年获休闲农业产品创意优秀奖,2016 年戴根盛入选非遗传承人[2],2017 年新品油纸伞登国际 T 台,2021 年入选非遗名录[3]。
(二)发展现状
自1990年甲路油纸伞厂成立以来,婺源县油纸伞产业曾达18家,现仅剩4家。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作为老牌企业,拥有3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大油纸伞制造商,员工超100人,年产30余万把,产值超800万元。婺源县政府积极推广,助力企业获省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等荣誉。随着旅游业发展,甲路纸伞知名度提升,2021年清华镇生产2.5万把,产值达100万元。产品远销28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东方之美。
二、婺源甲路油纸伞工艺现状
(一)保护与传承方面
甲路油纸伞传承现状堪忧,主要传承者多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制约了技艺传播与深化。年轻一代因学习艰辛、环境简陋及报酬偏低,对技艺兴趣缺失,导致青年继承人严重不足。同时,传承观念淡薄,当地社会对油纸伞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传承断层的风险。这些问题使得甲路油纸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亟需采取措施吸引年轻人参与,提升社会认知,确保这一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
(二)制作与使用方面
甲路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涉及近百道工序,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操作,耗时耗力。制作过程对湿度和温度极为敏感,天气变化会影响伞面裱糊和涂料干燥,限制生产效率。随着时代发展,油纸伞的防雨功能逐渐被现代雨伞取代,使用场景大幅缩减。尽管其文化和艺术价值受到认可,但实用性下降和市场需求减少,使得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困难的双重挑战。
(三)销售与宣传方面
甲路油纸伞在销售与宣传方面挑战重重。销售依赖传统市场和地方活动,缺乏线上营销,限制市场拓展。宣传力度不够,国际市场上文化价值认知度低,品牌形象模糊,创新设计不足,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宣传方式传统,缺乏互动与故事性,企业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推广经验欠缺,无法有效利用现代营销工具,亟需在销售、品牌、设计、营销上改进。
(四)支持与推广方面
甲路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加强非遗制度建设、完善区域保护、建设传承体验设施、加强对外交流等措施,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婺源县政府积极宣传推广,组织参加展会提升影响力,并支持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申报成为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非遗扶贫工坊。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甲路油纸伞的传承与振兴,还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婺源甲路油纸伞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道路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婺源甲路油纸伞应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避免低价旅游纪念品模式,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吸引多元化消费群体。展现油纸伞的自然审美与亲和技艺,引导文化体验,彰显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4]。提升纸伞文化设计内涵,增加附加值,推动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5]。发扬“工匠精神”,培养技术工人精益求精,推动消费者从旅游商品导向转向传统民艺鉴赏,追求原始生态与器物文化,挖掘民族手工艺价值[6]。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
婺源县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魅力手工区展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设体验工坊,借纸伞造型凸显手工魅力,介绍工艺、展示工具与历史文化。下一步,政府将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村,设计含油纸伞元素的旅游路线,探索 “非遗 +” 文旅模式,融合多业态,实施淡旺季差异化战略,推动非遗价值转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
(三)以政府为主体加强数字化保护
婺源县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并设体验工坊,凸显手工魅力。下一步可整合文化资源,打造集体验、展示、教育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村,设计含油纸伞元素的旅游路线,探索“非遗+”文旅模式,融合美食、体育、研学等业态,实施旺季旅游、淡季文创的差异化战略。这将推动非遗价值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将高校人才培养研学旅行结合
为促进甲路油纸伞的传承与保护,政府可联合高校在甲路村建立研学基地,开发研学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从选料到成品的完整制作流程,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并让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推广者。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如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油纸伞的传承,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婺源甲路油纸伞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新路径。甲路油纸伞拥有800多年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婺源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其传承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新机遇。未来需深度挖掘油纸伞的文化内涵,推动“油纸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婺源文旅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王海霞,龚辉华,欧阳锋等.立足竹资源做好竹文章江西竹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解读江西省《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世界竹藤通讯,2021,19(5):82-87.
白英,戴根盛:——一把油纸伞撑起婺源风雨情[J].青春期健康,2021,19(1):64-67
金贤姜,谢子平,杨军,等. 江西婺源非遗竹制品甲路纸伞的保护与发展 [J]. 世界竹藤通讯, 2024, 22 (04): 104-107+123.
刘鹏. 传统民艺的当代价值与拓展研究——以婺源甲路油纸伞为例 [J]. 芒种, 2015, (15): 95-96.
余剑峰. 婺源甲路油纸伞工艺及发展探析 [J]. 装饰, 2016, (09): 117-119.
刘鹏. 浅析传统民艺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可持续拓展 [J]. 艺术科技, 2015, 28 (11): 11-12.
作者简介:王梅香(2000.12-),女;汉,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