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喜上枝头》看当代舞蹈创作的传统意蕴与创新表达

朱怡璇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83期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春晚舞蹈《喜上枝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本文深入剖析该舞蹈作品,从舞蹈的动作设计、音乐运用、舞台呈现等多个维度,探讨其如何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通过对《喜上枝头》的研究,旨在为当代舞蹈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舞蹈艺术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一、引言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全球华人共同瞩目的文化盛宴,汇聚了各类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舞蹈节目在春晚舞台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传递情感、讲述故事、展现文化。《喜上枝头》作为近年来春晚舞蹈中的佳作,凭借其新颖的创意、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于舞蹈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入思考。研究《喜上枝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舞蹈创作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养分,实现创新性发展,为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二、《喜上枝头》的创作背景与主题内涵

(一)创作背景

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贯彻,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舞蹈创作者们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蹈表现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喜上枝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创作者们从中国传统花鸟画中获得灵感,同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赋予作品全新的时代内涵。

(二)主题内涵

从主题来看,《喜上枝头》围绕“喜”字展开,将喜鹊登枝这一传统吉祥意象巧妙融入舞蹈之中。舞蹈不仅仅是对自然生物的简单模仿,更是借喜鹊登枝这一意象,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以及对幸福时刻的歌颂与赞美。这种将传统意象与现代情感相融合的主题表达,使作品具有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基础,无论是熟悉传统文化的观众,还是追求时尚现代的年轻群体,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喜悦之情。

三、舞蹈动作设计与编排特色

(一)动作元素的来源与提炼

《喜上枝头》的舞蹈动作设计独具匠心,其动作元素大量来源于对喜鹊形态的细致观察以及中国传统舞蹈的动作语汇。创作者们深入研究喜鹊的飞翔、跳跃、栖息、觅食等生活习性,将这些自然动作进行艺术化提炼与加工。例如,舞者们通过手臂的快速挥动和身体的轻盈跳跃,模拟喜鹊展翅高飞的姿态,动作流畅且富有力量感;在表现喜鹊栖息枝头时,舞者们以细腻的身体控制和优雅的姿态,展现出喜鹊的宁静与灵动。同时,作品还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手位、脚位以及身法技巧,如兰花指、云手、圆场步等,使舞蹈动作既具有现代舞蹈的创新活力,又不失传统舞蹈的韵味与美感。

(二)动作编排的节奏与韵律

在动作编排上,《喜上枝头》注重节奏与韵律的把握,通过快慢、强弱、动静等对比手法,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舞蹈节奏。舞蹈开篇,以舒缓、轻柔的动作引入,仿佛是清晨宁静的山林中,喜鹊在枝头悠然栖息,随着音乐节奏的逐渐加快,舞者们的动作也愈发活泼、灵动,如喜鹊在林间欢快地穿梭、嬉戏,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在高潮部分,舞者们通过整齐有力的动作和快速多变的节奏,将喜鹊登枝时的喜悦之情推向顶点,随后又逐渐回归到舒缓的节奏,以温馨、祥和的氛围结束舞蹈。这种对节奏和韵律的精心编排,使舞蹈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充满了起伏与变化,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领观众沉浸在舞蹈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三)群舞编排的空间运用与互动

作为一支群舞作品,《喜上枝头》在群舞编排的空间运用和舞者之间的互动方面也表现出色。在空间运用上,舞者们通过不同的站位、队形变换,巧妙地营造出丰富的舞台空间层次。时而组成紧密的圆形,象征着喜鹊聚集在枝头;时而分散开来,形成错落有致的线条,模拟喜鹊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轨迹。在舞者互动方面,作品设计了许多相互呼应、配合的动作,如有的舞者扮演枝头的喜鹊,有的舞者则模拟树枝的摇曳,通过彼此之间的动作互动,展现出喜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群舞编排方式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视觉冲击力,更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使整个舞蹈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四、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一)音乐风格的选择与创作

《喜上枝头》的音乐风格与舞蹈主题相得益彰,为作品增色不少。音乐创作团队在风格选择上,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打造出一种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感的音乐风格。音乐中运用了竹笛、二胡、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其悠扬婉转的音色完美地烘托出舞蹈所描绘的自然意境,如竹笛清脆的声音仿佛是喜鹊的啼鸣,二胡细腻的演奏则为舞蹈增添了一份深情与韵味。同时,现代音乐中的节奏音效和电子音乐元素的加入,使音乐更具时代感和活力,与舞蹈动作的节奏变化紧密配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音乐与舞蹈节奏的契合

音乐与舞蹈节奏的高度契合是《喜上枝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舞蹈创作者与音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密切沟通、相互协作,确保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节奏精准匹配。在舞蹈的不同段落,音乐节奏根据舞蹈的情感表达和动作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舞蹈的慢板部分,音乐节奏舒缓、悠扬,为舞者们细腻的动作表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在快板部分,音乐节奏明快、强烈,与舞者们快速、活泼的动作相得益彰,将舞蹈的欢快氛围推向高潮。这种音乐与舞蹈节奏的完美契合,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喜上枝头》对当代舞蹈创作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运用

《喜上枝头》的成功表明,当代舞蹈创作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蹈理念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精神内涵,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创作者们应像《喜上枝头》的创作团队一样,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元素,并运用现代的舞蹈创作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和创新表达,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跨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创新

在《喜上枝头》中,舞蹈与音乐、舞台美术、多媒体技术等多个艺术门类实现了有机融合,为舞蹈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效果。这启示当代舞蹈创作者应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积极探索跨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创新。通过与音乐、美术、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充分发挥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为舞蹈作品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例如,在音乐创作上,可以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为舞蹈打造独特的音乐氛围;在舞台美术设计上,运用现代的舞台技术和设计理念,为舞蹈营造出更加逼真、富有创意的舞台情境;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拓展舞蹈的视觉呈现空间。跨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创新将为当代舞蹈创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结论

春晚舞蹈《喜上枝头》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的舞台呈现,成为当代舞蹈创作中的优秀范例。通过对其创作背景、主题内涵、舞蹈动作设计、音乐融合、舞台视觉呈现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了该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创新舞蹈表现形式以及实现跨艺术门类融合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喜上枝头》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更为当代舞蹈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在未来的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们应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注重情感表达与观众共鸣,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舞蹈作品,推动舞蹈艺术在新时代不断发展与繁荣。

作者简介:朱怡璇;2004;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 学生; 本科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