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探讨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融入策略。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实践,提出教学设计优化方案,强调职业观塑造与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职业观;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深度整合了充实的劳动教育素材,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性的劳动实践培育,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责任感,更能推动其身心全面成长,为塑造兼具强健体魄与完善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融合具有重要学理价值。基于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系统要求,该整合路径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将劳动实践嵌入专业课程与社会生活场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育融合范式。
第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强化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育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想法、新方案,促使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不断成长的基础性和融通性作用,对于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要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本,让学生在了解生活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生活,并身体力行。融入相关论述,可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关键来源,其中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应具备敏锐的眼光,深入剖析教材,精准找出这些元素。在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如农民工依法追讨薪资维护自身劳动报酬权,以及普通劳动者踊跃参与社区建设履行劳动义务等,强调劳动既是公民获取物质回报、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也是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义务,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增添生活中的劳动案例,为消除课堂教学的枯燥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教师应积极补充生活中的劳动实例。在当下社会,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外卖员和快递员便是典型代表。通过讲述这些新兴职业的劳动特点和意义,学生能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劳动形式日益多样,每种职业都有其独特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平凡劳动中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增强对所有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的理解。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逼真、生动且与劳动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体验和思考劳动的价值。以 “模拟职场” 情境为例,教师课前需精心筹备,布置模拟场景,准备相应道具和资料。课堂上,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教师、工人等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扮演医生的学生要模拟接诊患者、诊断病情、开出处方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工作必须严谨细致;扮演教师的学生要准备授课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解答学生疑问,从而理解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教学能力;扮演工人的学生则要模拟操作生产设备、完成生产任务,感受到工人在生产线上的辛勤付出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模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在模拟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职业劳动的艰辛、价值以及所需的职业素养,从而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劳动调查” 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能力、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校园劳动的各个方面,如劳动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学生对劳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劳动工具是否充足等。然后各小组通过访谈校园工作人员,如保洁阿姨、食堂师傅、宿管老师等,深入了解校园劳动的实际状况。收集完数据后,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数据,找出校园劳动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课程缺乏系统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改进建议,如增加劳动课程的趣味性、设立校园劳动奖励机制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协作,有的负责问卷设计,有的负责访谈,有的负责数据分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提升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
校内劳动实践,学校资源丰富,是开展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学校可设立多样的校园劳动岗位,如教室卫生打扫岗位,学生负责每日清扫教室地面、擦拭黑板、整理讲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绿植养护岗位,学生学习植物养护知识,定期浇水、施肥、修剪,了解植物生长规律,感受生命的成长与呵护;图书整理岗位,学生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分类整理、上架归位,提升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和对知识的尊重。此外,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技能竞赛,烹饪比赛中,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道菜品制作,从食材挑选、清洗、切配到烹饪,每个环节都考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手工制作比赛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校外劳动实践,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能让学生走出校园小圈子,接触更广阔的社会。带领学生到社区参加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为老人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奉献的意义;到农场参观时,学生参与农作物的种植、采摘等劳动,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劳动强度,体会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内涵。校外劳动实践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文成,朱小超.劳动教育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59-62.
[2] 侯亚楠,韩飞.劳动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多维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29-31.[3]何云峰,万婕.劳动精神的主体性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
[3] 李均.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江苏教育,2023(20):91-92.
[4] 吴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9):59-60.
作者简介:杨宁(1999.07—)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