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融合思政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为例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既具备扎实技术能力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大数据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技术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以《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程为例,探讨了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大数据技术课程的必要性,随后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推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案例分析法和项目式学习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技术能力,还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数据技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数据不仅给商业、金融、医疗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对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经济决策和生产力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技能和实践能力,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意识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大数据技术课程多集中于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导致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多次提出,各大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性强的学科中更具实践价值。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将立德树人融入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之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作为一门注重行业实践的课程,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旨在探讨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思路,以《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为例,在课程中有效地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既传授学生大数据技术的核心知识,又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培养其成为具备技术能力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1 融合思政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在此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而在“十四五”规划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战略的推进方向以及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推动各行业发展。当前,大数据已广泛融入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各行业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正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内部架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1]。
1.1 大数据技术专业发展要求
在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技术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彰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2]。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其对社会、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深远。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的引入对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2 传统教学模式片面注重技术
当前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发展速度极快,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不足,注重成绩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忽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够弥补这一缺失,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技术知识与社会实践、伦理考量和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在《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程中,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将行业中的伦理困境与社会责任问题与技术应用相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同时,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1.3 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各个高校将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教育政策的改革也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课程思政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像大数据技术这样的新兴学科,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素养,还能增强课程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感。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数据技术的社会意义,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技术人才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2融合思政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2.1明确教学目标
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确保所授课程将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融合。传统的大数据课程通常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素养,然而,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的技能培养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因此,大数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还要通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伦理意识。基于这一目标,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大数据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起对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的敏感度,从而提升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担当与道德判断能力。
2.2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在实际课堂需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技术背后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3]。因此,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堂中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在实践中重点探索技术与社会伦理的交汇点。例如,通过分析大数据应用中的伦理困境(如数据安全问题、人工智能伦理等),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思考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从实践中思考技术应用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挑战。
2.3完善评价体系
最后,融合思政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中,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他们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成长。因此,需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既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包括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思维能力。在评价标准上,可以通过课堂表现、项目成果汇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发言等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对技术背后伦理、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4]。同时,融入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反馈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政教育进展,给予学生全面的引导。通过这种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将工匠精神、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行业自信、团队意识、数据安全意识等课程思政元素深层次地有机融入到大数据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真正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3 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例概述
将课程思政融入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需要完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下面将以《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为例,介绍融合课程思政展开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流程。该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技术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融合课程思政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据技术的社会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职业伦理意识以及数据安全观念。
3.1.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融合
课程目标体现该课程对学生能力成长发展的支撑作用,首先需要充分满足目标岗位与行业的需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为其发展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5]。《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能力,还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意识和数据安全观念。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大数据技术的核心知识,还需充分理解技术应用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包含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人工智能伦理等、代码安全意识等思政育人目标,使他们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3.2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与项目实践结合
课程采用混合式案例教学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讨真实行业案例,例如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等,从技术与社会双重角度进行分析[5]。在项目实践环节,学生需要完成实际的大数据行业应用项目,例如智能企业推荐系统、金融风控模型等,同时,在项目汇报总结阶段引导学生考虑项目中的算法偏见、数据伦理等思政要素,以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公平与法律规范。在教学组织环节,引用鲁迅刻“早”的故事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中用小组实验与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此外,大数据技术具有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通过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向学生提供一些行业案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学习。
3.3评价体系优化:关注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
在课程评价方面,《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将传统的单一技术评估方式优化为技术能力与思政素养并重的多维评价体系,构建起教师评学、学生自评、企业社会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在线课程平台对其育人效果进行定量追踪,将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广。具体来说,学生不仅需要通过相关技能测试以及项目答辩,还需提交案例分析报告、项目总结等,以展示其对数据伦理、隐私保护、法律合规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引入课堂讨论、教师反馈、学习日志等过程性评价方式,持续跟踪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通过这一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同时,遵守职业道德,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不弄虚作假,合理合法地开展数据收集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操。
4 结语
在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技术伦理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表明,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可以实现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还需不断优化和创新,以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技术实力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海霞,毛洪霞,张金果,等.融合课程思政的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1):160-162.
[2] 牟晋娟,宁方美,赵春燕.融合课程思政的大数据技术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14):42-45.
[3] 李立欣,潘宇,宋志伟.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1):71-74.
[4] 冯晓华,张丽娜,白海霞,等.“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3,(24):138-142.
[5] 吴婷, 陈丹, 王明军. 课程思政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融合方法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17): 91-92.
[6] 马茜, 潘旭华, 姜书浩, 等.“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办公自动化,2021, 26(11): 47-49.
作者简介:宋雅蓉(1992-),女,汉族,甘肃定西人,讲师,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学院,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人工智能。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题《“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KCSZ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