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的创作与演唱分析
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彰显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调性变化丰富,钢琴伴奏生动,词曲结合十分紧密,旋律优美。本文通过对《鳟鱼》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特征分析,使音乐学子进一步深入了解艺术歌曲的创作,以便音乐学子更好把握作品。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
一、艺术歌曲《鳟鱼》概述
(一)舒伯特生平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艺术歌曲领域的奠基者。在舒伯特走过的31个春夏秋冬中,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他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1797年,他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并不富裕的教师家庭,虽然家境贫困,但他自幼就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艺术天赋,也正因如此,11岁的舒伯特就考入了当地的一所教堂寄宿学校,自此他的音乐创作生涯也正式拉开了序幕。一直到16岁,由于进入到变声期他才离开这所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1815年,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这一年中就创作了145首歌曲,包括《野玫瑰》以及《魔王》等著名的作品。舒伯特的一生生活都很拮据,1816年,在他作为自由的艺术家期间,始终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卖作品和朋友的接济来维持生活,即使生活并不如意,也没有打消他对艺术作品创作的热情,他又接连创作大型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1828年3月在朋友们的帮助之下,舒伯特举行了自己首次同样也是最后一次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他所写作的三重奏、四重奏,以及由他自己伴奏的艺术歌曲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音乐会也给他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但是由于经年累积的疾病和不安定,同年11月舒伯特便逝世了。(1)
(二)创作背景
《鳟鱼》创作于1817年,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代表作品。舒伯特在创作艺术歌曲过程中十分喜欢使用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作为自己歌曲的歌词。《鳟鱼》的歌词采用的是德国诗人舒巴尔特于1789年创作的诗歌,由于当时法国大革命爆发,舒巴尔特因政治因素遭到囚禁,诗歌《鳟鱼》就是在狱中所作。(2)《鳟鱼》这首艺术歌曲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大意为:清澈的小溪中有一条快乐的小鳟鱼在游来游去,渔夫想要捉住小溪中的鳟鱼,为了让小鳟鱼上钩,不惜将溪水搅得浑浊不堪。通过本首作品,作者表达了对小鳟鱼的同情,同时也借渔夫的形象来暗讽当时的黑暗统治阶级对无辜人民的迫害,通过善良的小鳟鱼形象与邪恶的渔夫形象的强烈对比,也讽刺了当时黑暗的封建统治阶级。
二、艺术歌曲《鳟鱼》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鳟鱼》为单二部曲式,整首作品可分为A、B两段(有再现部分),作品主调为降D大调。该曲的前奏部分共6个小节,第一段与第二段结构完全一致,都是由包含4个小节的5个乐句共同组成。紧接着加入三句材料的补充,对第一段内容重现,结尾重复了前奏的内容,最后在降D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整首作品由三个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描绘了一幅小鳟鱼在清澈的小溪中自由地游来游去的快乐景象。这一乐段包括五个乐句,每个乐句都由四个小节组成,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结构一致,最后都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三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第四、第五乐句与前面结构几乎一致,最后都完满终止结束。这一乐段的调性明朗,音乐活泼生动,展现了小鳟鱼活灵活现的生活状态。27-30小节为间奏部分,旋律与前奏旋律结构一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二乐段由第31小节至第50小节组成,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渔夫见到了小鳟鱼后的一系列内心活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鳟鱼命运的担忧之情。这一部分的前半段与第一乐段的结构完全相同,调性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歌词的情绪与第一乐段截然不同,歌词情绪的描写逐渐变得紧张,预示了第三乐段的情绪变化。
经过四个小节的间奏后,整首作品进入到了情绪最高潮的部分,也就是第三乐段(第55-第76小节),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渔夫为了抓到小鳟鱼,不惜将河水弄浑浊,小鳟鱼在水中无法看到渔夫的逼近,最后被渔夫抓获。在这部分,调性开始转为降b关系小调。之后调性又转为降D大调,表达了作者对小鳟鱼被捉命运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最后四个小节的尾声起到了平复情绪的作用,尾声部分也采用了前奏的音乐材料,整首作品首尾呼应,最后在主和弦中结束全曲。
三、艺术歌曲《鳟鱼》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通常结构短小,有很强的抒情性,演唱艺术歌曲需要注意声音圆润、线条流畅,且需要注重其中情感的细腻变化。相比于难度更大、音域更宽的咏叹调来说,艺术歌曲很适合声乐学习者来巩固和训练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在德语单词中,一连串的辅音和小舌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习者的发声,因此也能更好地训练学习者在咬字和发音时保持歌唱的位置和状态。[5]虽然艺术歌曲需要用美声方式演唱,但《鳟鱼》的歌词体裁为抒情诗,所以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用大量的轻声以及高音区高音渐弱的演唱方式来进行情感的表达。
在第一乐段中,本首作品的第一个音“in”伴随着钢琴伴奏的六连音进入作品,应该用轻快且短促的声音演唱,在唱这个音时,演唱者的歌唱位置要集中,气息要流动起来,而且德语发音要求清晰准确,演唱者可以将“in”这个闭口音稍微打开,以便保持更高水平的歌唱状态。第8小节的“helle”和第12小节的“rella”要着重表达,声音需要稍强一些,同时声音要保持立体的状态,在演唱时不能将单词分开,而且在换气时不能影响整句歌词的旋律,要保持歌曲的连贯性和欢快明朗的歌唱情绪,也就是做到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
第二乐段是对第一乐段旋律的再现,但第二乐段与第一段明亮欢快的情绪截然不同,第二乐段通过比较弱的声音来表达作者对小鳟鱼命运的担忧。第一个音“eil”,是一个大口元音,在演唱时要注意咬字的清晰度和歌唱情绪,在唱弱音的时要将气息控制稳定,避免漏气。第38小节的“wand”,“d”音应发清辅音“t”,演唱时注意口腔打开,元音a要唱的饱满。
第三乐段是整首作品情感表达的高潮部分,因此从第一乐句中的“Doch”音进入开始,就应该用一种激动的情绪演唱,与此同时,第一乐句中“Doch”、“end”、“lich”每个单词的首音都需要突出并做渐强处理,表达作者局促不安的心情,最后将情感推到高潮。最后一句应以轻音来结尾,在这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伴奏并没有结束,要保持歌唱时的状态,在伴奏结束之前要把对小鳟鱼的同情和作者的无奈之情表达清楚。
四、结语
艺术歌曲历来是音乐学子进行音乐学习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艺术歌曲《鳟鱼》的创作以及演唱分析,促进音乐学子对于艺术歌曲理论的学习,再将理论与演唱过程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作品情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充分发挥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歌唱性,也充分挖掘了音乐与诗词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艺术歌曲里,诗词和音乐并重,作品里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
参考文献
于润祥.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刘思怡.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的音乐风格特征[J].黄河之声,2020.
刘涛.探究艺术歌曲对于嗓音训练的作用[D].贵州民族大学,2019.
臧学军.解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2009,(0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