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职辅导员队伍“1+2+N”协同育人模式与路径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辅导员队伍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破解思政教育“孤岛效应”、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协同育人效能中具有关键作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育人主体协作低效、资源整合不足、机制碎片化等现实困境,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价值导向,构建高职辅导员队伍“1+2+N”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家校社联动的动态化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覆盖”的育人格局,为破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以及高职院校育人主体分散化、资源碎片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辅导员;1+2+N模式;协同育人
一、问题的提出
2025年1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工匠精神培养,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为高职院校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协同育人理念强调各育人主体之间相互配合、价值互嵌、使命共融,实现育人整体效能的提高,有效避免各育人主体单兵作战的局面,对提升教育水平、实现育人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高职辅导员队伍“1+2+N”协同育人模式,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全员育人强调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育人责任,形成育人合力;全过程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注重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高职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三全育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在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育人资源整合不足、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成为培养学生未来符合岗位需要、增强人才产出适应性的重要阻梗。因此,构建高职辅导员队伍“1+2+N”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育人资源,加强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1+2+N”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三全育人”视域,针对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定位,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实践平台和完善评价机制,实现了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协同育人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对于提升高职辅导员队伍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强化育人共同体使命、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协同育人理论基础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贝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理论[1],协同理论针对系统里面的元素,不仅关注各元素对整体的影响作用,更注重元素之间的相互交叉作用,资源的分配和最优化,从而产生具有大于各元素之和作用的新功能和属性,达到1+1>2的效果[2]。协同理论分为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两个部分,外部协同指的是共享外部特定的元素而将这个元素单独看成一个整体,共同使得系统效果最大化[3];内部协同指的是整体内部元素相互作用,利用内部元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系统效果最大化[4]。在协同育人中,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就如同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产生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育人效果,而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中的子系统即育人主体又构成了协同育人的“四梁八柱”,为彰显协同育人质效提供了内在动因。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具有一定功能的要素以一定结构所形成的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通过其特定的内在机制保持大系统稳定的整体外在性,帮助大系统实现整体功能”[5],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协同育人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使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在高职教育中,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协同育人,使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系统,只有当这些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时,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三、高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
从校内来看,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协同育人主体之间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足的问题。各主体往往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方式开展育人工作,缺乏统一的育人目标和协调机制,导致在育人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例如,专职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反馈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较少主动与专职辅导员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校外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但沟通的频率和深度远远不够,也因家校之间在沟通上存在明显的“物理隔断”,使得家校在协同育人上成效不明显。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有限,无法有效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信息,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育人方案。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也有待加强。高职院校虽然与企业、社区等社会机构有一定的合作,但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较少,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二)协同育人资源整合还需强化
高职教育育人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校内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实践资源,以及校外的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等。然而,这些育人资源的整合机理存在明显的内在“链接”。从校内资源来看,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资源缺乏共享和协同,导致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存在职责交叉的现象。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校内实践资源的整合也有待加强,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虽然不断完善,但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实践教学设施闲置浪费,而另一些则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从校外资源来看,企业资源的整合不足。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有合作,但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企业往往更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学生的培养投入的精力和资源较少。社会资源的整合也存在问题。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在高职教育中的利用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协同育人缺少资源共享平台,无法为各育人主体提供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机会。虽然部分学校建立了一些线上线下交流渠道,但这些渠道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无法满足各主体协同育人的实际需求。
(三)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健全
在高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过程中,激励机制不完善,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其他育人主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权重较低,导致育人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机制不健全,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的考核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成绩、就业率等量化指标的考核,而对育人过程、育人效果等方面的考核不够全面和深入。评价机制不合理,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评价缺乏多元化的主体和全面的视角,难以对各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评估。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学生、家长、企业等外部主体的参与,评价内容主要侧重于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等方面的评价不够重视,忽视了对育人工作的全面评价,无法准确衡量各主体在协同育人中的贡献和成效。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方法单一,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无法为协同育人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力依据。此外,各协同育人主体的育人职责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专职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项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将所有工作做精做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往往认为育人主要是辅导员的工作,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培养。其他协同育人主体,如党政干部、杰出校友、企业高管等,虽然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资源,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定位、角色担当和激励机制,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育人效果不明显。
四、高职辅导员“1+2+N”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1+2+N”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1+2+N”协同育人模式是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模式。“1”代表专职辅导员,他们是协同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点灯人、掌舵人、领航人和知心人,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引导。“2”代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他们是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关键力量,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授。“N”代表以党政干部、杰出校友、企业高管等为主体的协同育人综合体,他们是协同育人工作的补充力量,通过参与学生实践活动、讲座、企业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1+2+N”协同育人模式以辅导员为中心,通过整合“2”和“N”两支队伍的资源与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二)“1”:以辅导员为中心的核心地位
辅导员在“1+2+N”协同育人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职责包括:一是统筹协调各方育人资源。辅导员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企业高管等各育人主体保持密切联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情况和实践需求,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各育人主体,促进各方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二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引导。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三是负责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辅导员需要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协同育人工作计划,组织各育人主体共同开展育人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优化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三)“2”:两支关键育人队伍的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是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协同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授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则主要负责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1+2+N”协同育人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强协同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四)“N”:多方育人资源的整合与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确立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职业教育思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N”代表以党政干部、杰出校友、企业高管等为主体的协同育人综合体,他们是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党政干部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教学院系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解读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职业理想。杰出校友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感悟,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榜样和经验借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追求。企业高管可以通过参与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和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实表征。在“1+2+N”协同育人模式中,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N”中各方育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辅导员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应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除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协同推进,还可以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教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倒逼协同育人质效。
五、高职辅导员“1+2+N”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打通协同育人沟通壁垒
沟通是协同育人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沟通机制是解决协同育人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问题的关键。一是建立定期协同育人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可以每月召开一次协同育人工作例会,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行业企业代表等各育人主体共同参加,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情况和实践需求,共同商讨协同育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搭建协同育人信息共享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协同育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例如,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工作微信群、QQ群等,及时发布学生管理信息、教学动态、实践活动安排等,方便各育人主体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协同育人工作进展,提高协同育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开展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育人项目。学校可以组织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育人项目,鼓励各育人主体共同参与。例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深度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二)加强协同育人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高职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是解决协同育人资源分散与整合不足问题的关键。一是制定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制度。学校应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资源共享责任和义务,鼓励各育人主体积极开放自身资源,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加大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经费投入。各高职院校应设立协同育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等,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加强校外资源整合。学校应与企业、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协同育人资源体系。例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邀请杰出校友担任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指导。
(三)完善协同育人治理机制
完善协同育人治理机制是保障协同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弥补协同育人单兵作战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需要从制度建设、责任分工、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协同育人工作制度。学校应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职责和任务,避免工作推诿和责任不清的现象。例如,学校可以制定《协同育人工作条例》,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企业高管等各育人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具体职责。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学校应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各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价。例如,将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指标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工作。三是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动态调整。学校应根据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深嵌,学校应及时调整协同育人模式,将新技术、新产业元素融入协同育人体系中。
参考文献:
[1][3]哈肯.H.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马文艳: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效性提升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
[4]侯文轩.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22.
[5]郭开仲.错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3年度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1+2+N”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XS2023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包(1991-),男,硕士研究生,讲师,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人文旅游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