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李丽芳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84期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新文科建设对我国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高校英语师范生专业特点与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在我国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对跨学科能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阐释,提出符合英语师范生培养特点的跨学科能力表现。在深入剖析当前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提升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后,从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加快学习资源整合与利用以及完善跨学科课程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给出提升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具体路径,为新时代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文科;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为全面推动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师范生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地提升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1]新文科是在现有文科专业的基础上,为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内容,同时在培养文科人才的模式上实现跨学科的突破与创新。[2]新文科的“新”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其目标在于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来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深度融合。[3]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认识和构建英语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式,以促进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应当成为英语师范人才培养是否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标志。

英语(师范)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复合交叉的学科专业。英语师范生除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要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原本已经构建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科交叉、复合融通”。[4]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升英语师范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新时代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的重要议题。

二、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分析

(一)跨学科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跨学科通过推动不同学科之间超越各自界限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来应对知识领域中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挑战,并致力于解决那些单一学科难以有效处理的复杂难题。[5]拉图卡(2009)认为,跨学科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能力表征,是由认知范式、知识整合以及反思行为共同构建而成,它涵盖了思维运作的过程,并在行为成效方面得以体现,而知识整合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跨学科能力的关键要素与本质所在。[6]王光明等(2017)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追求视角,认为“识记与理解”“运用与实践”“创新与迁移”等三种能力是“解决任何跨学科的情景问题时都必须具备的能力”。[7]李娟(2023)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学科的能力聚焦于语言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多元文化包容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8]黄慧和彭云(2024)在构建外语专业学生跨学科素养模型时,将外语专业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定义为“在具备外语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能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外语学科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专业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跨学科创新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9]无论是具有普遍性的跨学科能力描述还是具有专业特征的跨学科能力描述,本质上都体现了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及运用能力。目前学术界对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具体分类尚未有明确的描述。英语(师范)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英语师范生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同时,随着社会对英语教师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除了本身已经通过跨学科学习所具备的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之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师范生还需要与更多学科,特别是与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相关的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以适应未来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二) 英语师范生的跨学科能力表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以及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成果”。[10]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语言本身的教授能力,更在于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地理、科技、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成果,以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英语师范生充分拓展应用于教学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多学科交叉复核的教研能力以及基于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第一,拓展应用于教学的英语语言能力。具备跨学科能力的英语师范生更能够将英语语言能力拓展到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应用中。在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中,英语课程内容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主题展开,每一个主题内容都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语言知识与技能层面看,英语师范生应储备足够的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词汇以及知识储备,以满足未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而开展的课堂教学需求。同时,要熟练进行不同学科题材的英语文献阅读、口语表达、听力理解和写作,使英语语言能力与各学科知识相互交融,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撑。

第二,形成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教学与教研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英语师范生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富有创意和深度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提出,要在英语课程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这就要求英语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实践训练时,要具备跨学科思维和意识,不断探索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在设计英语与艺术融合的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艺术风格、历史背景等知识,并用英语进行表达,将英语学习与艺术、历史学科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英语师范生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策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为英语师范生教学与教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基于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合作与创新能力。英语师范生基于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备素养。一方面,英语师范生需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合作开展教学项目,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同时深入了解各学科知识体系,为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英语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英语师范生需要利用多学科理论探索和创新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英语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第四,融入教学内容与主题的课程育人能力。课程育人是以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道德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综合素养培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目的的教育理念。英语师范生的课程育人能力本质上也是一种跨学科能力,它在整合语言、教育以及其他所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课程育人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既有扎实英语专业功底,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与良好综合素养的未来英语教师,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岗位上,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推动英语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持续迈进。师范生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更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积极学习党史国史,努力提升自己将品德教育、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养等跨学科的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与主题之中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同步提升。

三、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提升的现实挑战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现实差距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点在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跨学科能力的系统性发展。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推进,英语师范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虽然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建构,但是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上多元化不足,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够以及课程评价体系比较单一等问题。一些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依然过于偏重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跨学科的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跨学科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且往往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与系统性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虽然及时设置了跨学科课程,但内容整合较为松散。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同机制,未能形成清晰的跨学科知识脉络与能力培养路径,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无法有效将多学科知识转化为跨学科教学能力。

(二)教学资源与平台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

就教材资源而言,目前已经开发的教材大多聚焦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能够系统整合多学科知识,并以英语师范生教学应用为导向的优质教材并不多见,极大地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展,难以满足跨学科教学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中,教材往往只针对英语学科进行教学设计,只提供英语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而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学设计以及其他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共享与对比,限制了师范生通过不同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的可能性。从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看,受到各学科实习、实践内容与项目的限制,各学科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与协同教学机制,难以形成整合性的跨学科实践教学资源和力量。

(三)学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与动力激发不够

学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与动力激发不够已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制约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长期聚焦于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比较固化的思维定式。英语师范生往往将大量精力倾注于英语语言技能的精研与英语专业知识的积累,难以正确评估跨学科知识融合对于其未来英语教学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从而缺乏主动探索跨学科领域知识的内在动力。此外,由于课程设置上跨学科课程之间内容衔接不够紧密,知识碎片化现象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起完整、系统的跨学科知识网络,也无形中削弱了持续深入学习的动力。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跨学科学习的激励机制与评价策略,也使得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成就感与获得感不足,难以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四)教师跨学科专业能力提升不及时

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意识决定了英语师范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教师的跨学科专业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师范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由于部分教师跨学科专业能力提升不及时,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本身缺乏对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也难以对跨学科知识进行深入阐释与有效引导。例如,在教授英语与文化艺术的跨学科课程时,教师可能因为缺乏艺术史、美学等专业知识而无法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与艺术风格进行精准解释,从而影响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其次,由于教师缺乏针对跨学科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使得在涉及跨学科教学内容时,教师难以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从多学科视角思考问题并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互动交流的有效讨论话题与引导策略,致使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五)学生自身因素的阻碍

英语(师范)专业本身具有学科交叉特性,相对于单一学科而言,学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来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教育教学、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任务重、难度大。在面对所学专业将再与其他专业进行交叉融合时,英语师范生常常因为学习压力和精力分配的双重困境而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心理。此外,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也限制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发展。

四、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路径

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需要再原有的跨学科能力构建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加快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注重课程育人能力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跨学科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一)优化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将跨学科意识与跨学科能力的培养纳入英语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作为明确教育目标与方向、整合教学资源和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保证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英语(师范)专业职业发展需求,分阶段、成系统地增加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多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新增“英语与社会学”“英语与自然科学概论”“英语与艺术史”等选修课程,并在每一门课程中分专题呈现各学科不同主题的知识,通过要求学生阅读各学科英语文献、观看各学科相关英语视频、组织参加各学科英语沙龙等形式,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其次,以英语学科为核心,构建相互关联且递进的跨学科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能力。例如开设“英语与历史文化教学法”课程,设置“跨学科综合实践模块”,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真是教学情境中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此外,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英语阅读”课程中引入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经典作品作为阅读素材,以到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社会、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强化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与团队建设

要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必须先从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着手。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跨学科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前沿,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使教师能够将各学科知识有效应用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通过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让教师深入探索不同学科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自身的跨学科能力,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集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资源,定期举办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逐步构建起一个跨学科教学的合作机制,激发教师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共同打造高质量跨学科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设计“英语与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时,英语教师负责语言教学部分,各自然科学教师根据不同专题内容分别负责相关专业知识点的设计与指导,教育学专业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方法建议,各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将跨学科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到课程的建设中。

(三)加快跨学科学习资源整合与利用

有效的学习资源整合为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营造了多元化、立体化的学习环境。英语师范生的学习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在线资源、实习实训环境资源等。首先,开发涵盖多学科知识体系并突出与英语教学融合应用的跨学科教材与教学资源。邀请语言学、教学学以及其他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英语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将教材系统融入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掌握其他学科知识,有效引导英语师范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同时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次,整合网络跨学科学习资源。根据英语师范生跨学科学习需求,从海量网络资源中挑选优质、合适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英语师范生在线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资源整合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再次,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搭建跨学科实习实践平台,实现跨学科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英语师范生可利用当地中小学的科学实验室、文体训练室等场所进行英语科普、文体知识讲解实践,提升学生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跨学科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英语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融合英语教学法、计算机技术、用户体验等多学科知识,锻炼学生跨学科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跨学科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需要构建一套由教师、学生自身、同学以及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以检验在课程学习中英语师范生是否形成跨学科意识,具备跨学科能力。例如,在评价学生跨学科课程学习成果时,教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学生自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通过元认知策略评价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同学互评团队合作表现,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在评价指标中设立跨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应用、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跨学科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进行整改与提升。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学生跨学科能力形成的过程,又体现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而实现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通过持续努力全面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

(五)注重师范生课程育人能力的培养

英语师范生课程育人能力的培养是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在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分析和教研活动,指导师范生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培养师范生课程育人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英语师范生挖掘本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梳理英语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政结合点,比如在中英文化差异的对比中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中外价值观对比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等。在教学实践环节,鼓励师范生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课后及时评估课程育人目标达成情况,并定期与团队成员分享课程育人实践的经验与收获。

五、结语

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提升的需求,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具体要求不谋而合,为新时代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的参考。值得思考的是,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在于将传统文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还在于将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走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转变[11],给整个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英语师范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作为突破口,随之形成一整套适应英语师范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优化体系、实习实训机制、学业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竞争力,在促进学科融合、提升教育质量、传承文化价值等方面体现新文科建设的成效,将成为今后英语师范生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 [教师〔2018〕13 号].[EB/OL].[2018-09-30] [2018-09-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2]周毅,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 (06): 52-59.

[3]王铭玉,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2.

[5]陈婵,邹晓东. 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意义探析 [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02): 104-107+112.

[6]Lattuca L R .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Competence for Engine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9, 29(3):726-739.

[7]王光明,卫倩平,赵成志.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能力测评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7): 24-29.

[8]李娟. 新文科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研究 [J]. 大学, 2023, (23): 69-72.

[9]黄慧,彭云.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跨学科素养模型构建 [J]. 外语界, 2024, (02): 54-6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11]段禹,崔延强. 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 (02): 149-156.

作者简介:李丽芳,1980年生,女,云南峨山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社会语言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