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研究型审计思维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效能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其重要性已被提升至历史新高。本文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大量专项资金被注入乡村建设和发展,这些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成为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效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专项资金审计在确保资金安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重要性,强调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经济监督活动,对于资金的合理使用、防止浪费和腐败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型审计思维对于提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效能的重要性。研究型审计思维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能力,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审视审计对象,挖掘问题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入,不仅有助于加深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更有效地促进专项资金的高效和安全使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型审计思维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应用,明确其在提升审计效能中的价值,并为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参考。
2 研究型审计与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概念解析
2.1研究型审计
研究型审计是一种以研究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它通过深入分析、系统思维和专业判断,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旨在揭示潜在问题、风险和改进机会,从而提供更具深度和价值的审计见解,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对于研究型审计的概念,晏维龙(2021)将现有的研究观点总结为了三种模式,即审计的“应用研究观”、“工作模式观”和“科学理念观”,结合审计署提出的“研究型审计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审计,从孤立到系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性的审计模式”,将研究型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升华[1]。郑石桥和刘星锐(2022)则从研究型审计的研究目的出发,将研究型审计分为了“基于保障审计质量的研究型审计”和“基于拓展审计价值的研究型审计”,二者所研究的内容和强调的审计职能均有不同,前者强调审计的鉴证职能,后者则更注重审计的评价、分析和建议职能[2]。但两种审计模式也互有关联,拓展审计价值的研究型审计是以保障审计质量的研究型审计为基础的,而后者则将审计工作进一步升华。可见,研究型审计的开展是建立在传统审计工作能够较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并非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逻辑上的层层推进,从而实现“治已病、防未病”的国家治理监督职能。
2.2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
专项资金审计属于政府审计的工作范畴,是在国家法律规定下,由审计机关围绕着专项资金是否真实合规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工作。200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颁布《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将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定义为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方法对人民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与国家财政收支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门审计调查活动。201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将专项审计调查定义为审计机关对地方、部分、单位与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或预算管理相关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王婧(2023)认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机构为主体、以国家基本路线为指引的对涉及农村各种建设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的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实施的一项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分析评估的审计工作。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考察的是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批准、调拨和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审查补贴资金的落实情况和使用效益,防止不法人员“钻空子”非法占用资金或应补未补等现象的出现,并实时跟进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实现乡村繁荣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3]。
3、研究型审计思维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效能的作用机制
3.1 提升审计的预见性与针对性
研究型审计思维通过前瞻性分析,帮助审计人员预测未来趋势和风险,识别潜在问题,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从而提升审计效能。包括预测资金使用趋势,分析政策执行偏差和资金浪费问题,评估政策效果,以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有效地识别问题,将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3.2 强化审计的证据获取与分析能力
研究型审计思维推动审计人员运用先进技术和多元化调查方法,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证据,从而提升审计效能。包括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拓宽证据获取渠道,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增强证据的直接性和真实性,并对证据进行深度分析,揭示资金使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种能力的强化,有助于确保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3.3 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研究型审计思维强调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形成闭环改进机制,提升审计效能。审计人员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促进改进措施的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3.4 增强审计的持续监督与改进功能
研究型审计思维建立了长效监督机制,实现持续监控和改进,确保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审计人员定期跟踪审计,评估项目长期效果,及时调整审计策略,形成动态改进机制,适应环境变化,提升审计效能。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研究型审计思维在提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效能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其作用机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型审计思维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提升预见性与针对性,强化证据获取与分析能力,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及增强持续监督与改进功能。这最终将推动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因此,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应积极推广研究型审计思维,并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34-40.
[2]郑石桥,刘星锐.研究型审计:内涵、类型及运用条件[J].南京 审计大学学报,2022,19(01):18-25.
[3]王婧.大数据环境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审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3.
作者简介:李文正(2001.08-);男;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审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