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四位一体模式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摘要:文章以S高校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为例,构建了“实践性、交叉性、参与性、反思性”四维一体的路径模式。基于该模式,S高校在Z村开展了课程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调研方法,从多学科视角分析乡村发展问题,并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共建可持续发展方案。Z村实践表明,“四维一体”模式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态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乡村振兴担当的复合型人才,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经济社会调查
一、引言
经济社会调查课程,凭借其实践性和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为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绝佳平台。为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调查课程思政,本文提出“四维一体”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建构模式,结合经济社会调查的课程实践特性,从“地方性”、“实践性”、“交叉性”和“参与性”四个维度入手,最终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浙江省S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在经济社会调查课程中,以“四维一体”路径框架为指导,开展了以“Z村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调查”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Z村位于浙江省A市,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村庄,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以此振兴乡村经济,但近年来由于粗放式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兴起,游客量激增,面临着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挑战。基于此背景,课程教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基于“四维一体”模式的课程实践案例分析
(一)地方性:聚焦Z村生态环境承载力
在S高校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中,“地方性”原则贯穿始终,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Z村的实际情况展开,尤其聚焦于Z村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核心问题。课程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深入Z村,亲身体验和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挑战。为了让学生对Z村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课程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
在实地调研前,学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Z村的“前世今生”。这包括查阅Z村的乡志、地方发展规划、环境评估报告等资料,了解Z村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学生也需要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线上调研,了解Z村的旅游发展现状、游客评价、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初步了解当地情况。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框架,课程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前期讲座,讲解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评估方法以及Z村面临的具体挑战,例如讲解如何计算游客承载量,如何评估环境影响等。
(二)实践性:多元化调研方法与体验式学习
S高校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注重“实践性”,强调多元化调研方法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课程并非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调研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田野调查等,深入了解Z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并通过体验式学习,例如参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深刻理解当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Z村的调研过程中,学生会首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生活方式、以及对Z村未来发展的看法。问卷设计会充分考虑Z村的实际情况,例如文化程度、语言习惯等,并进行预测试,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学生会分组在Z村的不同区域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并学习如何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
(三)交叉性:多学科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路径
S高校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强调“交叉性”,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例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分析Z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课程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Z村的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在课程实践中,学生会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Z村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主题,例如生态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环境治理等。小组成员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一个研究生态旅游发展的小组,需要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并提出Z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方案,包括旅游线路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环境保护措施等。
(四)参与性:共建Z村可持续发展方案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学生与Z村的村民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各项活动中。他们不仅仅是观察者和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例如,学生可以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活动,帮助村民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参与村里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文艺演出、开展科普宣传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会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并提交给Z村的村委会。这份报告不仅包含对Z村现状的分析,还包含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例如产业发展方向、环境保护措施、文化传承策略等。学生还会将报告的内容制作成易于理解的宣传材料,例如海报、宣传册等,分发给村民,让更多的人了解Z村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通过“四维一体”的实践路径,S高校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调查,学生提升了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包括问题发现、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更重要的是,实地调研使学生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的调查报告被提交给H村村委会,为当地环境治理提供了参考。
三、结论与展望
S高校的经济社会调查课程,以“实践性、交叉性、参与性、反思性”四维一体的路径建构,探索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调查课程思政,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基于“四维一体”模式的Z村课程实践,并非仅仅是一次普通的社会调研,更是一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实践,一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沈满洪, 2024.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阐释、演进趋势与路径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10): 2-19.
[2].王雨辰, 赵丹, 20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性创新与当代价值[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4(10): 35-183.
[3].邱静文, 李勇, 20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4): 47-50.
作者简介:金业上(2001—),男,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邹剑锋(1987—),男,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3年院级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经济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