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医源性因素的视角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疑病现象发生率特征分析及对比

陈蔓淇 王宇浩 綦鑫来 骆欣炜 杨宇祺 巨长桥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86期
牡丹江医科大学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在当代新媒体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各种媒体途径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和渠道。然而,在线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网络搜病”引发了一种趋势,导致疑病症倾向的出现并以较为迅猛的势头增长。其中,医学生是独特的群体,尤其受到影响,学习内容与疾病和健康直接相关。但是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接触疾病信息较多,可能更容易出现疑病现象。它是一种特殊心理情况,尤其是在当今“内卷”的医学行业,可能会联想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某些疾病的症状,做出相应的对比,最终做出错误的判断,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疑病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研究发现,长期存在的疑病现象会引起心理负担增加、免疫力下降、生理变化等一系列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反过来引发真实的疾病。本研究是基于医源性因素的视角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疑病现象发生率特征分析及对比,了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医学生疑病现象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于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尤其倾向的进行评估以及有效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医源性因素  医学生  疑病现象

一、研究意义

该研究创新性地在医源性因素的背景下,与非医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医学生疑病现象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常见的原因和机制;非医学生与医学生的疑病现象发生率的差异以及导致因素的差异,或者是否存在共性原因。

二、理论依据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患有或即将患有严重的、未被诊断的躯体性疾病,并因此反复就医或出现不良的反应。该病多为缓慢起病,无明显诱因,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这类患者普遍性格神经质、敏感多疑,并且非常灾难化的评估躯体的变化。会出现转移性的躯体症状,无器质性的基础,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国内多项研究报告中显示,医学生疑病倾向因素较多,同时由于医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接触疾病信息较多,可能更容易出现疑病现象。医源性因素是指由于医疗活动本身引起的疾病或不良后果,包括医源性信息、医源性暗示等。

此外,医学生相较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具有特殊之处——会受到医源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存在认知的偏差。

三、研究目标

1. 比较医学生和其他高校学生的疑病现象发生率;

2. 探讨疑病现象与个体特征(如性别、年级)的关系。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医学生和其他高校学生为样本,比较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面对疾病时的疑病现象发生率特征,并基于医源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其中,医学生因其专业特性可能更加敏感于疾病和健康问题,因此可能存在更高的疑病现象发生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人群在面对疾病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为未来预防和治疗疑病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方法

(一)项目技术路线

1.1对象及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范围是自愿参加的1~4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综合考虑不同院校人数比例和性别比例。

1.2调查工具

1.2.1基础信息调查问卷

基础信息调查问卷包括性别、籍贯、年级等,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新媒体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新媒体的方式、时长、频率等度量。

1.2.2疑病评定倾向量表

疑病倾向评定量表选择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中的子量表(MMPI-Hs),疑病子量表共有33个条目,采用“是”和“否”进行回答,分别计0,1分。采用T分作为计分结果,40~60分属于正常范围,>60分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70分为显著异常。

T分计算方法:将量表原始得分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Hs+O.5K)后转化为标准原始分,T=20+10(X-Y)/SD(X表示被试者在疑病量表上所得的原始分数,Y表示被试所在样本组原始分数的平均数,SD表示样本组原始分数的标准差,K分采用中国大学生MMPI常模值8)。

1.2.3 CSS-12量表

采用CSS-l2来评价医学生的网络疑病症情况。该量表共计12个条目,计分条目A、B、C、D、E分别按1、2、3、4、5分计,各条目得分之和即为总分(12~60分),得分越高,网络疑病症严重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WPS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初步汇总、整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Pearon相关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六、研究进程

2023.06-2023.07 完成调查所需度量表的编写,进行预实验,完善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023.08-2023.11 进行第1个子实验——探究医学生疑病现象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常见的原因和机制;非医学生与医学生的疑病现象发生率的差异以及导致因素的差异,存在的共性原因;

2023.12-2024.03 进行第2个子实验——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疑病倾向现状,是否存在差异,二者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2024.04-2025.03 整理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七、项目的研究成果

1.深入了解医学生和非医学生疑病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可以引导个体和社会更加关注疑病现象,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

2.本研究将以论文作为成果形式,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

3.本研究旨在基于医源性因素的视角下,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疑病现象发生率的差异、导致原因,以及在互联网背景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网络疑病症”现状。

4.基于医源性因素的视角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疑病现象发生率特征分析及对比,以牡丹江地区为例,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可行性较高且工作基础比较扎实的课题。我们相信该申请人将会通过科学、系统和严密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从而为该领域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高校1000名大学生,选取范围局限于某市,可能会存在区域性差异,导致实验数据可能会有偶然误差。

2.由于“小概率事件”的存在,样本中的某些极少个体可能会存在于

不同于预期结果的样本,所以本研究样本人数选取较多,尽量避免此类问题。

(二)今后的设想

1.给予更多正确的教育引导,降低产生疑病症的几率。

2.对产生疑病倾向的,尽早预防并且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九、结论

根据统计学结果,研究发现1/4的参与者经历过疑病现象,3/4的参与者没有疑病现象;其中根据调查发现有疑病现象的 参与者中2/3的发生频率为3次左右,1/3的发生频率为6次左右;参与者疑病现象发生时间有1/3为3个月,2/3为偶尔。这些疑病 现象的主要症状为头疼、呕吐、嗜睡;参与者所受影响是内心焦虑,怀疑自己有病。

参考文献

[1]张金,李杨丹钰,高宇,等.医学生疑病倾向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7):154-156.

[2]马辉,王志忠,王俊峰,等.医学生疑病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6):915-917.

[3]王臻,王显.医科大学生疑病现象与心理应对方式的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02):130-132.

[4]杨玉芹,马定松,秦竹.浅析医学生疑病心理[J].卫生软科学,2012,26(04):392-393.

牡丹江医科大学2023年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题“基于医源性因素的视角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疑病现象发生率特征分析及对比 ——以牡丹江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23079)

*通讯作者:巨长桥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