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银幕到课堂:影视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鲁熠 吴嘉煜 赵璐颖 赵迎盈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89期
嘉兴大学 浙江嘉兴 314200

摘要:在教育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影视作品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径。本文探讨了融合的必要性,分析时代趋势及创新教学方式的需求,阐述具体融入的做法与途径,提出影视作品选择的注意点与原则,剖析当下应用现状及局限性,最终总结二者融合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影视作品;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创新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影视作品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教学的内涵。同时,影视作品引进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阔视野,把握课文和影视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从而获得极大的育人效应。如何将这一丰富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

1.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身处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影视作品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迅速崛起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精神生活的关键渠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若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讲解,仅依赖课本上静态的文字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满足他们对新鲜知识、多元信息的渴望。这种教学与时代的脱节,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距离感与倦怠感。将影视作品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能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1.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内在需求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倾听与记录,课堂缺乏互动性与活力。而影视作品具有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能够将抽象晦涩的文字知识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与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借助影视资料展示诗词所描绘的场景,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意境;讲述经典文学作品时,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这种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切实满足教学创新的内在需求。

二、影视作品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

2.1课前导入环节

运用影视资源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课前导入环节运用一定的影视资源进行辅助,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以《桂林山水》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前播放一段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俊美风景的同时,能够自然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同时,这也能帮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2课文讲解环节

2.2.1课堂中期播放影片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部分内容是难以进行直观理解的,而此时就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帮助理解。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时,学生很难真切体会到五壮士英勇跳崖时的精神内涵。但在播放相关影片后,学生可以通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等,体会到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这样将影视作品与课堂内容进行融合,可以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课堂后期对比分析

在课文结束后可以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思维去探讨课文与影视作品的异同。以《草船借箭》为例,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建议他们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观看后让他们对比课文描述和影视呈现,分析人物形象在不同形式中的表现差异,并探讨影视作品对原著的改编是否合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2.3课后拓展环节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所学课文进行简单的影视创作。创作可以是拍摄短剧、制作动画等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重新演绎。例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学生可以进行课本剧拍摄,这整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亲子关系。

三、影视作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及局限性

3.1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存在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现象。例如,目前,教师倾向于使用经典文学改编影片,使文学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现,但这些作品常因时代背景差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此外,市面流通的部分影视资源存在画面血腥、语言低俗等问题,据报道,约15%的“儿童向”动画片含隐性暴力元素。教师对视频时长的控制也存在两极分化,或选用超过10分钟的长视频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或仅播放30秒片段难以支撑教学目标。

影视作品需遵循“生活化”与“适龄性”双轨标准。一方面,优先选择反映当代儿童生活场景的作品(如校园题材动画《米小圈上学记》),通过情感共鸣降低认知门槛;另一方面,需建立内容分级筛查机制,剔除暴力、血腥等负面元素。时长控制可参考注意力曲线理论,将核心片段压缩至3-5分钟黄金区间 ,同时配合暂停讲解、分段播放等策略提升使用效能。

3.2影视作品应用的现实局限及突破路径

硬件设施的区域失衡显著制约应用广度。教育部统计显示,乡村学校多媒体设备完好率仅为68%,且55%的教师缺乏视频剪辑技能。资源开发层面,商业机构生产的影视作品仅12%经过教育学专家审校,存在知识性错误风险,如某知名动画将《木兰辞》历史背景错误嫁接至唐朝。

建议构建“校本资源云平台”,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如《课本里的诗词》系列微课),建立学科教师与影视编导的协同开发机制。教师培训需增设“影视媒介素养”模块,重点培养内容甄别、片段截取、观后导引等能力。政策层面可参考芬兰经验,将影视资源审核纳入教材审定体系,从源头保障内容质量。

还可以建立“三维筛选模型”:教育性维度要求作品蕴含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典籍里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趣味性维度强调采用符合儿童审美的表达形式,如BBC《地球脉动》的拟人化叙事;创新性维度倡导开发交互式影视资源,例如AR版《清明上河图》可实现场景穿越体验。

四、结语

影视作品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时代趋势,可通过课前导入、课中讲解、课后拓展等环节提升学习兴趣并增强理解深度。同时,影视资源的选择需遵循教育性、趣味性、适龄性等原则。

综上,影视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符合2022新课标"跨媒介学习"要求,不仅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个人而言,影视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对社会而言,这种教学方式能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使经典文学作品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传播,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这种将影视作品与课堂相融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形成学乐相长的良性模式。

参考文献:

申璐.立像尽意:小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功能聚焦[J].电影评介,2021,(17):109-112.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1.17.023.

卢孟功.运用影视资源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智力.2023年24期

Smith, J. (2019). Digital Media in Primary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教育部基教司 (202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白皮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