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科交叉融合与唐诗研究的新探索:读《互鉴与融合—唐诗中的民族观念与文化交流研究》

刘振伟 蒲淇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90期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兰翠教授新作《互鉴与融合—唐诗中的民族观念与文化交流研究》(以下简称兰著)由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7月出版,这是她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立项项目的结项成果,也是她多年研究唐诗的心血凝聚,同时,这也是她融合民族学、历史学视野,在学科交叉视野下系统深入探讨唐诗的一次尝试。

之所以说是尝试,是因为兰翠教授深耕唐诗研究多年,在此领域颇有建树,在唐诗学界也极有影响,然而此著却是一次精心“出走”,从其熟悉的文学“舒适区”走出,进入到民族学的领域,可谓一“走”两宽:既“拓展了唐诗研究的领域”,又为“唐代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文献上进一步补充丰富了唐代民族交往的史料记述,为唐代民族问题研究挖掘提供了新材料”(第9页)。

是书共分六章,前四章以时间为序,依据文学史对于唐代文学的时段划分,按照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历时地梳理了二十余位诗人与民族问题相关联的作品,后两章则分别对唐诗中出现的“民族称谓”“邻族名物”进行细致探讨。作者要讲的是宏大主题,但是却从具体作品入手,通过对一篇篇具体诗作的剖析,进入诗人的民族观念、情感以及诗歌反映的民族关系等层面的深度解读,并与史事相互印证,深入阐发唐代各个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特点。这种叙述策略既显得结构精巧,极具匠心,又能够在内容上以小见大,把个人的民族观念、思想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结合起来,见其然,也见其所以然,显示出一股子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自然,这是建立在对研究材料的熟谙与自信的基础之上的。

兰著的重要特色乃在于通篇均以文学作品作为基础材料。历史著作中引入文学材料,并不乏见,但多是作为佐证或者趣谈,这种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材料的“民族史”,理所当然地与众不同,其侧重点在于呈现民族观等心理层面,从精神世界中梳理唐人关于民族的认知、情感,对这些由历史上的观念形成的观念的历史进行研究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因为它反映了古往今来一般人群对待民族或者异族他者的或者较为普遍或者极具个性的观念形态,这对于当时人来说,是他们的“主观”,但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这何尝不是“客观”?历史学者缺乏对这方面的系统论述,而文学史家往往专注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史,努力淡化历史叙事,双方难以结合的点,在兰著中开始了交错联通。于是我们得以窥见唐朝这一伟大时代不同分期中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寻常百姓的不同人群的民族思想与观念,尽管这依然出自于一个个特殊的个体(诗人),但是这样一个个微观的层面的集合,足以作为以往民族思想史书写及研究的有益补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注重民族思想与观念的动态呈现,意识到即使是个体,其相关的民族思想与观念也是随着时态、世态、际遇的变化而变动的,如第四章对杜甫民族观的解析,便以安史之乱为重要节点,勾勒出杜甫的民族观念在不同时段中的延续与变化。这种细微的考察是及其必要的,因为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思想”的全景。

文化交流无疑是个庞杂繁复的系统,兰著立足于唐诗,从这个文化交流的“果实”溯源,将诗歌所呈现的名物、历史及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外在的历史景观与内在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确实为“研究唐代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客观性、新颖性、开拓性的体验式角度和视点”(封底),这也使得兰著本身兼具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与文学的“温度”,例如文中关于远域草木意象、邻族兵器、蛮方日常用品、夷元素等学界未曾关注的内容的总结分析,既不失厚重,又趣味盎然。

自然,兰著亦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以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作为结构著作的基点,以此呈现整个唐代民族观念与文化交流的面貌,自然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民族观念与文化交流彼此之间的紧密关联,也有待深入。但无论如何,兰著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视野下对唐代诗歌的新的探索,是唐诗研究的一段新的旅程,值得一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