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多方联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背景下学校的可为与能为
摘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在多方联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背景下,提出学校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的实践路径:细化制度之网,确保信息畅通;丰富课程形式,打造品质好课;培训专业人员,提升教育成效。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增进青少年的健康福祉,是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出台,将工作举措细化为宣教行动、环境营造行动、促进行动、关爱行动、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服务体系完善行动,进一步凸显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需要多方主体高效联动和相互配合,多措并举方能见成效。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参与活动、结交朋友、塑造三观的主要场所,更是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探析学校在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墙方面的可为与能为,以期为学校在积极保护、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实施中提供借鉴。
一、学校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可为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全面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基础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并在文件的本土转化上下功夫,务必做到与学情、校情相结合。学校要将指导意见转化为学生心理教育的丰富营养,引导学生向外和追求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依据《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提出的行动目标,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需要多方联动。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有可为。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一方面提高相关专兼职师资配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知识宣传,另一方面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老师天然具有亲近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有成效。教师立足自身课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和积极乐观、坚韧阳光、和谐向上的心理素养,帮助学生正向认知、稳定情绪,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学校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能为分析
在多方联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背景下,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具体的工作实施意见,细化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措施,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学校促进心理健康行动的制度建设,据此促进多方有效联动模式的成效,积极创设有利条件,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天津市教育两委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举措》,从完善机制、配备人员、提供保障等6个方面出台了26项具体举措,以提高中小学生承受负面感受、转化负面情绪、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学校作为国家制定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案与落实政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之间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参照政府文件自行制定相关措施,在执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反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服务工作,探索有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实践路径,以促进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发挥多方联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背景下的学校优势。
(一)细化制度之网,确保信息畅通
学校开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之下,进一步细化制度网络,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机制。首先,要在学期初建立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谈话制度。全体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指导下,担任所负责学生的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对因病假、事假尚未返校的学生采取其他渠道的沟通模式,全面准摸排学生的心理状况,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保持畅通,可以让学生的声音被听到。除此之外,成长导师在班主任教师的带领下要定期与所负责的学生家长进行电话、微信以及家访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告知学生在校情况,倾听家长的心声。导师负责制下的谈心谈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关怀,从而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之情。同时,可以让教师获取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为日后的心理辅导和常态化帮扶打好基础。成长导师需要将学生的具体情况汇总、成文、建档,统一上交学校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进行研判。其次,要深化跟踪指导和服务制度。对于确需关爱的特殊学生,如面临经济困难、家庭变故、学习后进等诸多问题,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务必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人一帮。适逢学期始末、考试前后等学年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成长导师以及全体科任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关注。一旦发现异常,学校要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并对重点关注对象逐一进行暖心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实际苦难。家访、家长课堂等不同形式的家校沟通让深化跟踪指导和服务机制更有针对性和成效性,既能让家长的声音被听到,也可以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和处理技能,促使其共同承担起教育疏导责任。最后,要建全完善的危机干预与预警机制。朋辈预警—教师预警—年级预警—学校预警,精准对接,层层递进。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集体生活中的琐事往往蕴含重要信息。学生在班集体中生活时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不在场时尤其明显。据此,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全体教师要多多关注所教班级的动态,尤其班主任教师要培训班委成员,发挥班委成员的协助班级管理、收集班级信息、并及时上报班主任等重要职能。在发现异常信息时要及时上报年级直至学校,如有必要则继续开展年级以及学校层面的预警工作。学校预警层面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负责,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建立心理危机学生诊疗—干预—转介的绿色通道,及时为心理危机学生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此外,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学校还可以与属地精神卫生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定期举行教师培训、学生教育、课程开发等活动,构筑起校医共建、共防、共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综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细化制度之网,确保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医之间的信息畅通,信实现息时时共享,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将许多心理问题解决于未时。
(二)丰富课程形式,打造品质好课
学校不仅要严格落实教育部指导纲要的要求,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按时开足心理健康课程,而且要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打造品质好课和金课,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目前学校所授心理教育课属于校本课程,教师所用的教材也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部相关指导纲要基础上自行编纂的,这就意味着本课程除了需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特点外,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学校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时,要立足当地实际,贴合学生生活,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以天津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为例,心理健康课所用教材具体设置了六个单元,分别是快乐自信做自己、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做情绪的主人、高效率学习、健康休闲、生涯规划ABC。此外,教材还设置了自我探索和体验空间等诸多活动版块,以供教师进行自主选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很多,除去常规课程,可以依托德育活动、团队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体育游戏、个别咨询、师生结对、同伴互助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护航学生心理健康。5月25日是心理健康节,学校可以策划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珍爱生命。综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丰富课程形式,不断提升课程品质,助益学生积累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跳出思想偏颇,打破对原有生活的认知边界,从而借助于更加广阔的视域与格局、多角度的思维模式,更加完整、全面、地把握我与外界的关系,塑造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培训专业人员,提升教育成效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学校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学生成长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此举可以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的指导,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以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除了依托专职教师,更要依托与学生交往密切的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门、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同组织的各级各类心理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除了参加由心理学专家主持的讲座,学校也可以组织由本校及合作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主持的讲座及培训活动。事实证明,切合实际、针对性强、主题鲜明的培训内容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各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学情和校情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培训课程。一方面,要丰富培训资源,其培训课程资源应以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技能为主要内容,创设真实教育教学情境,密切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对于帮助青年教师快速立住脚、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形式,除却常规培训模式以外,学校可以组织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开展互动式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模式、案例式培训模式等众多教师培训模式,目的在于强化学员互动参与,突出个性化、个别化,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线上研修与线下培训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培训常态化。将校际师资与区际师资整合起来,开展区域协同培训,打造研修共同体,加强区域间教师群体的交流互动。
多方联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背景下,着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学校方面责无旁贷。学校通过细化制度之网、丰富课程形式、培训专业人员,可以确保信息之间的畅通,实现危机的及早干预和处置;可以打造品质好课,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提高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学校方面应该探索基于自身优势,符合当地教育实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模式,推动建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EB/OL].[2019-07-09](2023-01-17).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30)[EB/OL].[2019-12-18](2023-01-1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7/t20200728_475479.html.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举措[EB/OL].[2020-06-01](2023-01-08).https://jy.tj.gov.cn/JYXW/TJJY/202007/t20200710_2790780.html.
彭跃红,王浩宇. 放飞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5]约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M].寇彧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牟晓燕(1987—),女,汉族,山东烟台市人,一级教师,哲学硕士,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研究方向:学校课程与教学。
该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初中毕业班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145110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