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徐波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4期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40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敢于担当是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担当意识;

1、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概念界定与理论来源

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概念是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界定担当、担当意识、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等基本概念,厘清国家社会发展与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内在联系,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研究的起点。

1.1基本概念界定

“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承担并负责任。国内学术理论界对担当的研究多与责任进行对比,“责任”对应的是“要我做”,是个体被动地去担责和履责;而“担当”对应的则是“我要做”,是个体主动地去担责和履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担当是指具体地承担、担负任务责任,属于客观的范畴,而担当意识则是主观范畴,担当意识是对担当这个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个体认识并且主动接受使命任务之后内化于心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又成为个体追求理想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驱动力。笔者看来,担当意识是指主体在了解社会赋予自身使命任务的基础上,对自身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应是大学生在了解国家、民族、社会赋予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的使命基础上,形成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奋斗意识。

1.2理论来源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讲求先“修其身”、“齐其家”,后“治其国”、“平天下”,鼓励世人提升自身修养,承担起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下责任,引导世人成为具有责任担当精神的“仁人”;佛家思想核心主张“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是一种典型利他思想,蕴藏着深邃深挚的担当价值取向;道家思想主张“博爱众生”,引导世人应树立超越阶级、民族、宗教限制的无条件博爱,表达的也正是大爱担当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组成部分,脱不开社会而存在。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便有使命与责任,不论是个人职责、还是家庭责任,再或是民族使命,每个人都要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价值选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相统一,主动自觉担当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使命任务。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要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更要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基础上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这也是加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多次就青年工作提出要求,对青年的使命担当作出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强调,身为中国青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立志为战胜新的更大挑战、夺取新的更大胜利而奋斗。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基本建设实际情况需要出发,教育和引导青年不断学习、实践,掌握更多知识,真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江泽民同志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教育引导青年立志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胡锦涛同志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教育引导青年主动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提出青年成长应融入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要不断锤炼品格、增强本领,担负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下,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具体围绕“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四个层面展开。

2.1树立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精神是支撑人生的骨头,理想信念缺失就等同于精神上“缺钙”,没有钙体的骨头就没有力量,撑不起健全的人生。

古语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国与家、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人之命运与“国之命运”同声相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是无数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甚至不惜为之牺牲的宏伟理想,新时代大学生青年当是这一宏伟理想的接棒者。新时代大学生青年除对国家的担当意识,也应对人类世界有担当意识。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村,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青年学生要厘清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将民族与世界辩证结合,自觉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职责,维护世界和平,合力谋取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

2.2敢于担当作为

国家大事难事看青年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引导青年要“勇于担当作为”,只有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迈过沟坎成就事业。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定位的准确认识的基础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回望历史,每当国家生死存亡和发展之际,正是李大钊、毛泽东、邓稼先等有志青年站出来勇挑时代重任,国家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当前形势环境变幻莫测、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国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大学生要认清自身的青年定位,拿出中国青年的勇气、志气、骨气,积极担当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青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青年。尽管实现梦想的道路布满礁石暗涌,但仍然要有必胜的决心,要始终朝着光明的理想前进,主动将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尽己所能对国家负责、为民族尽心。

2.3主动自找苦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艰难困苦是青年成就事业的阶梯。坚持吃苦耐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使命担当意识的必要过程。

学习本领没有不吃苦的,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筑论文数据,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扶贫青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在乡村田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苦换来乡亲们的甜;知青时的习近平15岁就来到了黄土高原的梁家河,挑两捆麦子走十里山路,寒冬腊月粪池起粪,炎炎夏日打坝夯石,浑身的汗水和满手掌的水泡挡不住他劳动的脚步。到艰苦的地方多吃苦、在吃劲的岗位上多使劲,才能学得真本事。无数实例证明,在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新时代,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多吃苦,人生的价值才能耀眼夺目。

2.4矢志拼搏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项事业,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凡事都要经过拼搏奋斗、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抓住机会实干担当。

征途漫漫,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愈发持之以恒拼搏奋斗。担当使命绝非易事,首先要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只有相信能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直面困难,敢于拼搏。其次要有坚韧拼搏的奋斗状态,没有什么高山是翻不过去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拼劲和闯劲,奋进搏击。最后,要有一步一个脚印,水滴石穿的奋斗品格,胜利绝不是喊出来的,成果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取得,新时代大学生要加强实践,锚定目标花气力、下功夫。岁月会记住奋斗的艰辛,它终将回报我们奋斗的果实。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矢志拼搏奋斗之形,终将内化于心,自觉且勇敢地担当起推进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

3、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养成与践行绝非一蹴而就,且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不断有新的要求。从新时代内涵来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要紧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目标,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3.1强化自我认识教育

哲语有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的首要基础条件。人只有深刻地认识自己,才能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

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力量、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时代新人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深化身份认同,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使命。人生之路非一帆风顺,必将充满艰难坎坷,国家发展之路也是如此,越是这样越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乐观地面对艰难困苦,增强使命担当的勇气,扣好“人生的扣子”。真才实干是梦想实现的动力源,新时代大学生要勤奋求学,敢于向学习上的疑难宣战,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大学生可谓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时代际遇,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树立使命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3.2注重家庭教育建设

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风家教,家教注重的是人格品行教育,是孩童的首堂人生教育课,良好的家教有助于培养出健全的品行素质。

家庭要摒弃“孩子交给学校,家庭再无教育责任”的错误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尤其注重品德实践教育,若孩子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缺乏人生责任担当,就不能健康成长。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成长过程中,家庭要尊重大学生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家庭责任担当教育的规律性,切实增强担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父母要充当好榜样作用,向大学生展示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职责担当,言传身教,做好担当行为引导。父母要带头尊重历史、厚植家国情怀,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传递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培育心系天下、报效家国的爱国精神,推动大学生自觉树立使命担当意识。

3.3完善学校教育引导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培育,必须牢牢掌握高校这一育人的重要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的主战场,高校思政课老师要主动靠前,为学生提供质量良好、育人效果显著的思政课堂,助力提升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成效。高校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地转变教育方法,如有机结合时代潮流特点和学生具体实际,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教送理。同时,高校要主动发散思维,在知识学习之外适时加入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入世,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扬帆计划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环节中,使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认知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使其养成更加深厚的担当情感,进而升华成为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

3.4促进社会全域联动

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大学生接触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思想观念影响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其价值观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诱导。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培育有着重要作用。

社会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个人角色,引导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好正确的网络舆论风评导向,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加强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的网络宣传。要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强烈责任担当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人物模范,开展先进模范宣讲,形成良好的责任担当榜样示范,令大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使大学生自觉向榜样看齐,积极担当自身责任使命。最后,要坚持法治与德治同行,以法治切实维护好社会良好风气,为大学生积极投身使命担当、养成使命担当意识提供坚强后盾。

4、结语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汹涌浪潮期,中国发展的重任在于青年,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使命担当,养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担当意识,为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勇拼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唐颖. 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2.

[4]徐福祥,孙玮.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理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39-41.

[5]田珂鸣,杜亚丽. 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育[N]. 山西科技报,2022-09-12(A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