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5”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刘汉朋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3期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有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通过“135”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即抓好学生工作一支队伍建设、紧扣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三点切入关键,落实学生就业、实践、双创、组织、心理五大育人举措,不断探究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召开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要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铸魂育人这个根本要求,找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在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郑海平[3]分析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对校企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张妍等[4]以济南职业学院教育实践育人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为切入点,提出“一体两面式实践育人模式”,以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打通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通道。郭珍磊[5]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构成要素及生成困境,提出高校要通过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强化大学生的需求认知和践行能力等措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鄢英等[6]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多元,岗位类别不同等问题,提出高校应组建协同育人工作小组、搭建协同育人共享平台、完善协同育人规章制度,实现协同育人效应的充分发挥。张琳晶[7]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多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全方位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优势、建设社会育人良好环境、增强家庭育人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具体对策。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5”育人模式的构建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然而,传统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需求,需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符合学生特点的新的思政育人模式。本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5”育人模式,努力提升“三全育人”质效。

(一)抓好一只队伍建设,夯实培根铸魂育人根基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主体,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深化理论武装、锤炼职业能力、加强发展保障三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学习方式、提升核心能力、健全保障机制,通过辅导员带头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出《经管青年说》辅导员领学视频,引导广大学生同学习,共成长,切实用党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使命感召青年,争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同时开展辅导员内部沙龙研讨,针对学生工作典型案例复盘、评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本领,扎实练就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功,并且积极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的相关政策,搭建创新工作研究平台,设立学生思政工作项目培育建设专项计划,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发展,致力于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作能力突出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二)紧扣三点切入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打造高效思政教育,强引导,重宣传,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向心力”。学生教育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首要内容。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全体师生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重点围绕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一系列新媒体传播矩阵,切实抓牢思想教育阵地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政育人途径,紧扣当代青年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立足经管、突出特色,持续壮大正面主流舆论,切实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引领青年学子自觉扛起时代重任,肩负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做出高等农业院校学子应有的贡献。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分网格,划单元,安稳学生高效化管理“驱动器”。学生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充分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构建了“学院-年级组-辅导员-班级-寝室”五级立体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学生的最小单元,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全方位、全参与、全覆盖,建立学生动态管理台账,形成辅导员排查、年级组长汇总、专人报送、学院统筹的四级立体化管理模式,条块清晰、责权明确,形成全院管理工作一盘棋。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网格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良性循环机制,较好实现了学生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强化了责任落实,为促进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活力。

唱响暖心育人旋律,抓两头,带中间,注入学生精准服务“强心剂”。学生服务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暖心服务”为理念,点对点护航、心贴心服务,将思政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精准对接学生所需,千方百计解决好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巩固深化,畅通学生诉求反馈渠道,辅导员下沉班级、宿舍精准细致回应广大学生在学习、就医、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实施特殊群体“帮扶工程”,科学引导特殊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立“一对一”学业帮扶互助小组,做到学业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全覆盖,切实提高学风建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临时资助,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引领学生自立自强,确保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持续传递人文关怀,感受经管温度,不断注入学生精准服务“强心剂”。

(三)落实五大育人举措,践行为党育人使命担当

以就业育人为导向,推动就业指导服务落实落靠。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的关键,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秉承“精细分类、精确指导、精准服务”的就业理念,聚焦“稳”字,抢抓“早”字,围绕学院就业工作室建设,持续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推广力度、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打造经致就业育人课堂,引领学生明确专业能力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清晰未来就业方向,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利用公众号推送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惠及毕业生千余人,持续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同时抓实就业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年级大会、班会广泛宣传“三支一扶”、“选调生”、“留省就业”等相关政策,持续鼓励毕业生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进行职业选择,始终与行业所需同频同振,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切实打通大学生就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以实践育人为基石,推动学生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冰雪奇缘”线上支教、“善行一百”、校园文明督察队、校园先锋岗等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不断展现青年的良好形象和青春风采。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小院”、“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平台,持续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充分了解国情民意、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助力青年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家在“三农”方面的政策和理论,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受教育、经风雨、长才干、做贡献,增强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决心,在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带动乡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以双创育人为引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实走深。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发挥先行者和践行者的示范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摆在高等农业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和首要职责。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依托“骐骥菁创计划”和学生社团持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集“学风建设、实践指导、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邀请广大校友在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骐骥菁创计划”训练营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有效抓手、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成为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渠道,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锻造拔尖创新人才。

以组织育人为保障,推动组织堡垒建设见行见效。组织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学生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学生党建中心、学生青年传媒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等8大学生组织,48个学生社团,积极探索党团班联动建设机制,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选拔考试、预备党员素质能力考核、正式党员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团建为载体,围绕团学骨干能力培养,丰富团支部学习形式,不断组织特色主题团活,有效促进党团班建设协调联动,建堡垒、打基础、强示范,不断加强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团支部的凝聚作用和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筑牢育人堡垒。

以心理育人为重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减负提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育心”向“育人”、“育才”的转化,依托学院二级心理健康工作站和心理健康中心,积极探索心理育人模式,搭建师生“连心桥梁”,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对重点关注学生实施家校共管,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委员技能培训,主题班会等活动,持续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世界。建立心理重点关注人群台账,充分发挥谈心谈话的优势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心理危机事件早发现、早干预,精心呵护,共话成长,持续推进心理育人,护航时代新人。

三、结语

加强和改进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体现,也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恪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三全育人”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方针,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5”育人模式,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新时代育人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2021-07-1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3]郑海平.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95-96.

[4]张妍,周颖平,王涛.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以济南职业学院教育实践育人活动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6):63-65+69.

[5]郭珍磊. “三全育人”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31(02):22-26.

[6]鄢英,莫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3):15-17.

[7]张琳晶. 全方位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20102551)。

作者简介:刘汉朋(1996.8-),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