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夺取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是融入血脉、刻进骨头的宝贵财富。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情操是否高尚、知识储备是否丰富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因此,本文提出了大学生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高校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探索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与探索的有效路径,坚定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断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党的十大八以来,国内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着眼于“红色”研究,“红色基因”慢慢发展成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新时代,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好红色基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发挥涵育时代新人的功能
红色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内容,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在高校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加近距离的感受红色文化,触摸红色历史,涵养理想品质,孕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和丰富。但与物质条件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促进精神文化的同步,人们逐渐迷失自我。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历史观、人生观,在琳琅满目的外界环境中清晰辩证内心追求,在复杂多样的价值和文化碰撞中厚植家国情怀,用清醒的思维抵制外部的干扰和冲击,自觉把理想信念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
2.有利于更好开展高校思想育人工作。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和长期探索中凝聚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使高校育人工作拥有了更加夯实的精神内涵,更好地铸就高校育人之魂。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熏陶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功底和远大的人生目标。红色基因具有价值引导、品格凝练、人格塑造的作用,对于促进高校育人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将其作为重要方面来教育引导学生很好地拓展了高校教育的育人路径。
3.有利于传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柱,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将红色基因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极大丰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受众群体,拓展红色基因教育的传播平台,广大高校学子在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红色精神的影响,而高校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红色精神,有利于保证红色基因不断赓续传承。同时,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真正理解其内在实质,取其精华,切合实际,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红色精神。而高校育人教育就是积极引领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红色基因有效融合,确保了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正确性。[3]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内容枯燥单一,教育形式流于表面。
近年来,各类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到传承教育红色基因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高校成熟经验,开展了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但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前期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请进道路,使得目前大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推广活动基本处于摸索研究和照搬照抄的起步阶段。而高校老师在研究和探索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都会立足自身专业实际,沿用现有的教育思路,其教育方法仍然使用前人留下的旧有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他们通常采用课堂教学、座谈讲座、文化报告等聚集性方式开展教育宣传,大部分都是授课说教形式的自上而下型讲解,这种大礼堂式的教育模式很难做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只是被要求参与到这场教育活动中,无法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对于红色基因的兴趣和爱好,没有真正的热情和参与度,宣传教育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能真正打动学生。
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全部变成“00后”,他们孩童时期便接触到网络,具有十分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兴趣爱好多种多样,思维和价值取向更是五花八门,使得在当今社会能够有效传承发展红色基因变得越来越困难,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面对网络世界的千奇百怪,培养了活跃的思维方式,养成了浓烈的个体意识,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主体感觉,面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理论教学明显兴趣不足。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播和影响,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红色文化的由来和发展,但是受到旧有思想和模式的局限,实践性教学没有真正在高校开展起来。因此,高校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时刻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根据特点和变化“精准施策”[4]。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效的把红色基因和社会实践紧密融合,讲深讲透红色精神,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让红色基因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部分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不足,没有明确自身个体责任人。
迈进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主人”,只有传承和发展好红色基因这一信念火种才能使得红色精神广泛传播、血脉永续,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色基因是高校大学生应该主动传承和发展的优秀品格和核心信念,是大学生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但受到外界因素的多重影响,有些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淡薄,极度追求自由主义,没有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精神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承的先锋和模范,利用自身所学所见深入研究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认真梳理解读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继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自觉接受红色基因,自觉传播和实践红色精神。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路径
1.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可以为思政课堂带来更加生动的鲜活案例和精神内核,极大地拓展思政教学领域路径,增强思政课程成效。首先,要进行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以前的思政课堂由于理论性强,概念性内容过于枯燥乏味,而在课堂中运动红色基因,有效利用当地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基因教育素材,生动展示一些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可以用案例让思政课更加鲜活生动,吸引学生得兴趣,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再者,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思政课堂加入红色文化不能盲目的、机械性的、强硬的添加,这样会使得思政课堂失去原有目的,而是要清晰课堂本质,熟悉素材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地输出红色文化,使思政课程和红色基因有效契合,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思政教育功能。
2.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念十分重要且喜闻乐见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丰富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品格,锻炼学生能力,坚定学生信念,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而在社会实践有目的性的传播红色文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红色基因的搜集和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红色精神,提高正确认识。而高校可以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历史遗址,在实地走访过程中近距离接触红色遗迹,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提高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3.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气的生动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洗涤心灵、熏陶思想、塑造人格。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使得学生在校园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校园文化建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和办学目的,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模式,真正起到育人作用[5]。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校史馆,在其中加入红色元素,体现学校红色历史,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里自觉接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4.红色基因融入网络空间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汲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方法。网络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网络技术开展红色基因传播可以极大地拓展宣传教育广度,能够更好提升红色基因传播实效。高校要积极推动网络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构筑教育新阵地,及时更新红色文化知识内容,大力开展网络空间红色基因传承活动,鼓励学生自觉发现身边红色故事,营造良好的红色基因氛围。同时,构建红色网络新阵地还要加强抵御不良文化攻击的能力,强化红色基因基础建设,确保红色基因根深叶茂,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确保红色基因在网络空间茁壮成长。
五、结语
新时代,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让红色基因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价值,外化为学生的生动实践,确保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推动党的事业赓续向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EB/ OL](2014-12-15)[2021-03-10]. http://www.gov.cn/xinwen/2014-12/15/content_2791542.htm.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8.
[3] 袁艾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3):147-149.
[4] 董晓舫.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索[J].公关世界,2022(06):141-142.
[5] 夏明莉.传承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长江丛刊,2020(27):167+169.
作者简介:董博(1982—),男,汉族,吉林长春市人,讲师,工学硕士,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一般课题,《以实践驱动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gy-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