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党建+”引领高校“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实践探索
摘 要: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是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化、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文章分析了学生生活党建引领“一站式”园区建设的价值取向及现实困境,提出将“党建+部门协同”“党建+导师护航”“ 党建+学生自治”“ 党建+文化浸润”融入到“一站式”学生园区建设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党建+;高校;一站式;生活园区
学生生活园区(又称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休息、交际、娱乐的中心区域,是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综合体。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1]中指出:“各高校要进一步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社区建设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师生交流、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学生教育生活园地”。2022年教育部将建设1000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因此,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的有力抓手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1 党建引领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价值取向
学生生活园区是当代大学生工作学习、交流思想的主要学习生活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重要阵地[2],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和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深化“三全育人”探索的重要抓手与平台。
1.1 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彰显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精髓。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阵地,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其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的育人指向与党建致力于培养“整全的人”的价值旨归趋于一致[3]。从而决定了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是学生生活园区落实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也是党建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应然之举,保障了园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应围绕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1.2 培养核心素养的初心使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4]明确指出:“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高校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学生工作是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基本素质培养等多重任务,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密切关联且相互制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学生生活园区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后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园区度过,因此,高校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在做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使命,促进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1.3 契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6]。学生生活园区是开展学生思想引领、教育管理的重要场域,也是高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政治建设,维护学校学生安全稳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筑牢意识形态思想防线的重要阵地”[7]。学生生活园区强调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注重通过融入经常、渗入日常的办法,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下的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是持续深化对“三全育人”的探索和实践,与“三全育人”的理念的高度契合。
2 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从机制的角度,党建融入有待深化
“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需以党建为引领,形成机制体制,将“党建+”全程融入园区建设过程中。但目前部分高校出现只搞园区建设,没有党建的融入,或有党建融入,但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党建和园区建设仍是“两张皮”。党建融入园区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力度不够,党建引领园区发展更显得不足。
2.2 从理念的高度,育人理念有待统一
“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需要达成全校师生广泛深层次共识,但目前部分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未能充分认识到“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依然认为园区建设是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他们或者不参与园区建设,或者未能在工作中给予积极主动的地支持,导致园区建设缺乏精神支撑,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3 从行动的深度,育人主体有待聚合
“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需要广泛汇聚育人力量,将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教育力量和服务力量等下沉到学生中间。这种建设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齐心推进,但受高校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影响,相关部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会倾向于从本部门业务职责的角度来设计制定园区相关制度,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导致使园区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4 从供需的维度,教育功能有待升级
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更偏重于园区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的优化完善上,而针对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职能显得不足。由于园区管理模式、人员力量、场地限制等因素,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及时下沉或延伸到学生生活园区,不能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展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育。
3 “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于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而言,实施党建引领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在学生园区建设上的组织优势和引领优势,全过程融入党建,从而打通最后一公里,将服务送到学生身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3.1 党建+部门协同,资源整合
学生生活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牵头、搭桥作用,促使多部门,多场域进行协同。在通过对重点高校走访调研、调查问卷、个体访谈和群体座谈等方式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由校区党委牵头,整合学校资源,形成以形成党政、学工、团委、教务、院系、后勤、保卫、信息、图书馆、医院、物业多部门协同、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学生园区工作机构,育人队伍在学生园区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大园区建设队伍。建立“生活园区工作委员会—生活园区工作室—楼宇工作站—楼层工作点”园区建设四级工作机构,融合工作队伍,夯实园区建设组织基础,以“党建+”为统领,多部门,多场域协同,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学生园区工作模式。
3.2 党建+导师护航,引领发展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在日程生活中也可以为学生言传身教。高校可以从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部门遴选党员教师,成立临时驻楼导师党支部,深入学生园区担任驻楼导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护航学生成长。驻楼导师主要包括党建导师、科创导师、心理导师、学业导师、成长导师、生活导师、安全导师等,可以深入学生园区围绕党建、科创、安全、心理、成长等开展“导师有约”活动,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融合园区工作队伍,在学生园区建立一批职能多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党员导师队伍,发挥各方优势,为学生成长护航。
3.3 党建+学生自治,朋辈帮扶
党建工作是激发学生自治内驱力的有效手段,推动党建与园区治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学生党员的朋辈影响作用,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大学生是学生生活园区的主体,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具有主动性,高校学生园区建设要充分激发园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选拨优秀学生党员担任楼长和层长,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学生园区工作自治队伍,进行学生园区工作自治,使每个学生都是园区的主人翁;另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党员领航和党员身份亮化工程,形成一批党员成长领航队伍,开展党员寝室达标、党员示范寝室创建工作,制定党员寝室达标标准,进行党员寝室挂牌,要求全体党员寝室达标,同时在达标的基础上开展党员示范寝室创建工作,通过党员寝室点连成线,线组成面,带动整个园区学生寝室安全、卫生、文明、书香,从而达到学生自治的目的,引领学生成长。
3.4 党建+文化浸润,赋能成长
加强园区优秀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之于园区建设,根据学校学生公寓分布特点,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融入学生园区建设,以各生活园区主题文化为主旋律、以育人为前提、以适宜学生居住和青年特点为原则,形成主题文化园区,打造“一楼一品”格局。例如将革命文化融入园区建设,可在园区学生中征集园区红色标志、口号,打造红色文化长廊,聘请宣讲员,让学生全程参与园区建设,给学生开展沉浸式教育。同时可以与读书协会、电影协会、书画协会等学生社团联合开展红色读书角、红色电影院、书画展等主题活动,在园区形成一批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园区文化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浸润,打造教育型生活园区,赋能学生成长。
结 语
高校学生社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阵地,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物理场所和精神空间。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园区为核心,以其价值取向为研究起点,将“党建+部门协同”“党建+导师护航”“ 党建+学生自治”“ 党建+文化浸润”融入“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有力有效促进了将学生园区建成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培养人才的园地、管理服务学生的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阵地,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等院校完善学生生活园区党建育人工作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0-05-15)[2023-05-0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 陈少雄,蔡汇民,关磊.高校社区“三级四全”典型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78-79.
[3]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2014-04-08)[2023-05-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5] 陈捷.核心素养:高校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308(02):138-141.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7] 王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107-111.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2022年党建研究课题:“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生活园区工作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JYJ2022010)。
作者简介:付彦林(1982-),男,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亚丽(1996-),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课程思政建设。
盛义保(1976-),男,安徽黄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