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解读

张潇尹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3年17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颁行至今,对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推动语文教学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推动变革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已迫在眉睫。因此,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 简称“新课标”),新课程的颁布是语文课程发展与改革史上的新起点,新课标不仅实现了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建,同时也对语文教育中许多概念赋予全新诠释,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任务群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前言在2011版课标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以及思维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衔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改变主要体现在:1、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解释、总目标及学段要求内容的调整。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概念替代了三维目标。2、课程内容增加了6个学习任务群、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课程主要内容融合到一起。这一改变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义。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思想的先进性。3、学段的设置未发生改变。但在识字与写字部分中,对于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梳理与探究”取代了原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新课标增加了对学业质量内涵的解释及对学业质量的具体描述。将“阅读”改成了“阅读与鉴赏”,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鉴赏能力,能根据其阅读的主要内容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级由低到高,逐层递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据学情灵活处理,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课程实施中对某年段、某学段、某单元甚至某节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是一项重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新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对于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也进行了调整,并且增加了评价建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与2011版课标相比较,附录表内的内容发生了以下变化:1、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里的《渔歌子》、《塞下曲》、《游子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四首诗顺序进行了调整;《孟子》三则中增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删除“富贵不能淫”;“《礼记》(虽有佳肴)”改为“《礼记》(虽有嘉肴)”,“《列子(伯牙善鼓琴.....)》”改为“《吕氏春秋》(伯牙鼓琴...)”,删除了《河中石兽》。2、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除了《鲁滨逊漂流记》,增加了《可爱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十万个为什么》,除此之外,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语文教师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规定,选择合适的读物,尤其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3、附录3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主要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括号、破折号;将“常见修辞格”改为了“常见修辞手法”。4、附录4中的附带部首变体由原来的17个减少到13个(删除了“犬”、“示”、“言”、“食”),300字的排列顺序由原来的按音序排列变成了按笔画排列。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所传达的理念与精神至关重要。一线教师要始终思考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贯彻到教学的每一环节,如何在每一堂课上贯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文化育人”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实现这些目标的首要关键点在于教师本身理念的转变。在具体任务群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任务群的设置如何与人文单元相结合,如何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整合。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要多借鉴参考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以“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考查整个阅读过程,主要是考虑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方面,教师要根据过程性评价中所呈现出的结果适时引导学生及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法。

2022年版课标与时俱进,如何将教育理念与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理念转变以及实践能力。格外重视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在学业质量评价中做出规划。课堂教学不应只是教师教学设计蓝图的展现,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状态、思考过程、个人知识建构的呈现,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并思考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如何生长出新的知识框架。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能力;2、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创造真实的情境。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并进行整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提出问题并进行假设、论证。

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将任务与任务有机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串联,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相对应的任务群,可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活动并且在其中收获知识。任务群的设置显示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串联,而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计子任务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群。其中涉及教学设计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要求一线教师首先要把握好学科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提高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除此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新课标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唯独“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凸显语文的学科属性,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如何体现这也值得一线教师进行思考。

总而言之,落实新课标里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