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1+22+32新时代农业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摘 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深入一线,与学生最亲密的人。在新时代日益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今天,人才培养更加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密不可分。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民办院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思考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供参考,促进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向专家化和职业化。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主心骨。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院校,有着自身办学特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辅导员参与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水平。
1.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提出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民办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九大职责,这些职责都在对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方面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人才。
2.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2.1事务性工作繁重复杂,辅导员流动性大
《规定》提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九大职责。但在现实工作中,民办高校辅导员往往大部分精力都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学生发生大小事件时,配合各个部门,协助协调处理事情,因此事务性以外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无暇进行,实现的效果不佳。众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将此岗位作为一种过渡,不断提出离职或者转岗,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大量流失,稳定性差。
2.2发展前景模糊,教师身份边缘化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职务职级“双线晋升”。但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偏向管理人员,甚至将自己定义为“24小时保姆”,没有技术含量要求,教师的身份边缘化,部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丧失,感到未被重视,成就感和幸福度降低,教书育人的作用未被充分体现。
2.3辅导员队伍趋向年轻化,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辅导员是刚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曾经在校期间做过学生工作,但因年轻社会阅历不够,管理经验不足,随机应变能力较弱,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思想做法不够成熟。而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往往不会在这个岗位连续工作很多年,会选择转岗或离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年龄趋向年轻化,没有老辅导员一对一帮扶,传授经验。工作内容繁杂且福利待遇不算好,因而男性辅导员人数远远不够。辅导员队伍中真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较少,大多从其他专业转变而来,缺乏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上情况体现出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2.4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单一
民办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不用,经费有限,且众多院校对辅导员的培训激励不重视,将更多经费放在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较单一,多为听讲座学文件等,培训频次低。不同辅导员面对着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特点不尽相同,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缺乏根据专业差异制定的特色培训,内容较多集中于常规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因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没有特别多时间参加持续性较长的培训,在面对较为棘手的学生焦点事件时没有清晰的思路解决。
2.5学生个性特点突出,素质不一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和平安稳的新时代,不同于以前的学生,个性更加突出,怕吃苦,以自我为中心。因扩招政策的影响,一些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并没有规划,读书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证书,缺乏自律意识,注重享乐,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2.6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冲击学生思想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查阅更多丰富的学术信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但网络的普及化以及网络平台的丰富内容也会给学生带来许多不良诱惑,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1]。新时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面对此种情形学会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3.强化民办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3.1创新工作路径,学习管理方法经验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校育人水平的高低。面对庞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民办高校辅导员应结合日常工作内容,从管理经验,教育方式等方面加强交流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总结经验,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留出更多时间开展思政工作,提升育人成效,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度。
3.2明确岗位职责,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度
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身份,对于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细致地划分,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辅导员不只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学院和学生处同时加强管理,共同搭建职业化发展平台,提供更多机会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鼓励辅导员参与学术科研交流活动和课题学术研究。同时,前期加强与辅导员们的沟通交流,让辅导员更加了解自我,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3.3完善辅导员梯队建设,结构更合理
在选拔辅导员时引导应聘者正确认识岗位内容,端正入职动机,选拔出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甘愿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贡献力量的人。在分配辅导员时,人事部门应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年龄、性别、专业分配,实现以老带新,经验丰富辅导员与新入职年轻辅导员共事,互相交流经验,学习新技术,共同进步。
3.4完善培训机制,开展针对性特色培训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文件将辅导员分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标准,不同标准的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所区别。不同院系的辅导员在面对专业背景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时,工作方式不得当会事倍功半。民办高校在开展培训时,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学历水平、专业需求和能力水平对不同层次辅导员进行针对性培训[2]。这些培训往往比大规模普通培训更有效,有助于辅导员们反思自己工作实际,学习先进独到经验改进工作模式和方法。
3.5分析学生特点,强化育人实效
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化凸显,集体意识淡薄,自律意识减弱,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多重挑战。新时代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顺应时代发展,尊重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有话聊,了解学生内心,真正做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将先进工作理念融入与学生的平时交往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3]。
3.6熟练新媒体技术,拓宽工作路径
辅导员应构建网络思政新阵地,拓宽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创造优秀网络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关注学生网络动态,遏制一些具有苗头性的突发问题发生。
4.结语
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全体辅导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建设能力的提升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来说具有深远意义。如何创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值得每个人思考。
参考文献
[1] 吴雪.基于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59.
[2] 鲁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0(22):212.
[3] 郝丽静.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创新思路探索[J].才智,2021(22):103-104.
作者简介:武文洁(1994年出生),女,汉族,山西朔州人,目前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担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