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第二课堂教育优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探究

李珂胤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3年24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目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赴中国求学,而随着来华留学生人口的不断膨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强弱参差不齐,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矛盾愈发突出。来华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是目前创新教学模式的新抓手,因此结合第二课堂教育来优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就成为了新方法和新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现状,结合第二课堂教育的特色,以期为达到优化目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提供相应对策。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一、跨文化适应概念及相关理论

1.概念

在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考夫斯基首次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明确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定义。雷德菲尔德等人认为(Redfield,Linton,& Herskovits,1936),文化适应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过程,这是两种文化接触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1]。中国部分学者则认为,跨文化适应的内涵涉及文化休克的缓解、心理适应的改善、满意度的提高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目标是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对异文化模式的认知、选择和接受能力的提高,以及与异文化成员的交往能力的提升。

沃德(Ward)及其同事(1990)对于个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将其明确划分为“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心理适应(Adjustment)主要体现为个体在情感上所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适应程度深受个人性格、生活经历、应对问题的方式以及社交网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适应(Adaptation)指的是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并有效融入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跨文化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两个部分。Y.Y.Kim 提出,跨文化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交际者在面对陌生环境压力时,不断自我调整并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对新文化的认同的过程[2]。

2.相关理论

2.1U型曲线假说

Lysgaard 所提出的“U 型曲线假说”,该假设认为,在美国的文化适应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调整阶段(initial adjustment)、危机阶段(crisis)和再度调整阶段(regained adjustment)。此过程依据适应者的满意度变化,呈现为一个U型曲线。考虑到旅居者在回归久别的国家后,还需经历类似的文化适应过程,Gullahorn 和 Gullahorn 对 U 型曲线假说进行了扩展,将其称为“双 U 型曲线假说”或“W 型曲线假说”(Gullahorn&Gullahorn1963)[3]。

2.2“文化冲击”模型

在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中,根据文化适应者生理与心理的感受,他将其经历的文化冲击描绘为一个过程,包含四个阶段:甜蜜期(蜜月期)(honeymoon)、危机期(crisis)、恢复期(recovery和适应期(adjustment)(Oberg,1960)[4]。

2.3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

阿德勒(Adler)构建的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对该模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进行了细致划分,包括以下五个阶段:初始接触阶段(contact)、文化变革阶段(desintegration)、重新整合阶段(reintegration)、自我管理阶段(autonomy)和完全独立阶段(independence)(阿德勒,1975)[5]。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2.现状

结合目前针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关调查结论(2022,胡雪松、2022,沈煜),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分为文化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文化适应现状

在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关调查中将文化适应现状归纳出了饮食、语言表达、文化传播和认同程度等几个方面。

饮食方面,由于国内饮食种类繁多,因此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国内饮食的适应程度普遍较高;

语言表达方面,由于中文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难度较高,但如果仅通过中文进行日常交流,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普遍还是可以正常适应的;

认同程度方面和文化传播方面,由于国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的原因,使得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的适应程度普遍不高,对于文化传播方面自然就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不能很好的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环境适应现状

在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关调查中将环境适应现状归纳出了环境安全、社会参与、法律法规、宗教信仰和住宿条件等几个方面。

环境安全方面,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来华留学生在刚到中国的时候普遍处于对周围环境安全怀有一定顾虑的适应阶段。但对于在中国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留学生而言,这种顾虑明显会有很大程度的减少甚至消失。

社会参与方面,由于学校和社会的相关活动较多,也使得大部分来华留学生愿意并乐意主动参与到学校和社会类的活动中去,虽然少部分学生参与度过低,但随着时间推移,也被其他在华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带动着更多的参与进来。

法律法规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在任何国家都是通用的,因此来华留学生对于法律法规方面的适应程度普遍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也证明来华留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并遵守这个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宗教信仰方面,我们国家对于来华留学生宗教信仰方面有明确地相关规定,允许他们在相关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因此他们对于中国尊重他们宗教信仰自由是怀有感恩的,所以这方面他们适应度也是普遍较高的。

住宿条件方面,我国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住宿问题均有比较好的安排,因此来华留学生对于住宿条件方面比较适应。

2.3学业适应现状

在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关调查中将学业适应现状归纳出了学习任务、学业规划及目标、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

学习任务方面,由于所学专业的差距,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适应分层情况,例如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等相对偏文科类的学科对于学习任务方面的完成程度相对较好,而对于土木工程、建筑学等偏理工科的学科来说学习任务总体比较重,完成的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完成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业规划及目标方面,对于硕博学生整体来说,对于自己的学业规划已经学业目标是有很清晰的了解的,也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本科新生来说,一方面处于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确实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辅导才能度过这个阶段。

教学模式方面,由于大多数来华留学生采用的是中文+英文联合的授课方式,所以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能够很好适应的,但是对于将来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数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是急需优化提高的。

3.存在问题

3.1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随着全球化进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行,促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与生活。然而,他们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隔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都可能导致他们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遭遇诸多挑战,甚至引发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和冲突。此外,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也是形成后续文化认同的关键基础。只有首先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为后续的来华留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奠定基础,并为他们在国内更好地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提供必要的条件。

3.2文化与价值观的区别

来华留学生均来自于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统一省市,也会因为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原生家庭以及个人性格特性都将塑造出各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观点。因此,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们与来华留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普遍能感受到的就是他们更善于直接表达个人想法,而这与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照,相较之下,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往往更为委婉内敛一些,双方在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上时常也会出现难以互相理解的情况。因此,留学生在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时,难免会在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方面遇到理解障碍。

3.3教学方式的差异

很多高校目前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很多高校还依然停留在单一的英文课程教学阶段。来华留学生在教学的方式上不能够很好的体会到当地的特色。虽然对于刚刚来到国内的留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更便于他们适应国内的教学进度,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中文+”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度过跨文化适应期。

同时,很多高校不能很好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紧密的联系,第二课堂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教师单独讲解、留学生单纯模仿练习的阶段。从而无法发挥出第二课堂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帮助作用。

三、第二课堂教育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优化对策

1.分阶段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缓解跨文化适应焦虑

不论是“U型曲线理论”的初始调整、危机和再度调整三阶段,还是“文化冲击模型”的甜蜜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的四个时期,以及“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的初始接触、文化变革、重新整合、自我和完全独立五阶段,都表明了在跨文化适应期间从初始适应到感受危机再到恢复适应这三个重要部分,那么结合这三个部分不同的表现,分别开展不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初始适应期,在这阶段的来华留学生还处于对于陌生事物与环境的探索时期,结合西安市某高校的经验,这一阶段可以开展一些对周围环境探索的活动,比如Campus Tour这样的校园参观讲解活动、学生手册讲解及考试,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引导来华留学生打破陌生感,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清晰的了解高校的规章制度和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

感受危机期,这个阶段的来华留学生大多经历着来自于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会出现矛盾、文化融入不顺畅等现象,会有情绪沮丧、孤独,甚至产生不满和敌视情绪。这个时候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帮助他们梳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或宣泄情绪的出口,比如“语言角”、兴趣协会这样的分类分组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的将有问题的来华留学生和学有余力的中外学生结合起来,组成帮扶小组,更好更快帮助问题学生度过感受危机期。

恢复适应期,这个阶段的来华留学生已经度过危机期,进入到平稳的程式化学习生活中,对于周边的生活和环境也有了很明确的认知。这个时候的第二课堂活动,就要更加深入的带他们了解中国的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等等,比如开展走进社区敬老院、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来华留学生真正实现跨文化深度融入,进一步提高对于中文的应用能力。

2.打造特色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助力平稳度过跨文化适应

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一定要依托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除了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活动以外,还可以参照西安市某高校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地方特色打造特色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引导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探访专业相关基地。比如,可以策划制作传统美食、策划中国字画展示活动,亦可建议其亲身参与茶道体验、参观具有特色的小镇、开展本土风俗文化讲解,或带领相同专业的来华留学生赴专业实践基地进行相关实践见习。另外,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亦可循向来访的留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待客之道,使他们能够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以更全面地认知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国学生成长文化的理解,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在实践见习的过程中也能刚好帮助学生们理解日常学习中的困惑,更好的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能够助力他们平稳的度过跨文化适应期。

3.增加留学生校园文化参与度,构建全新支持网

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学习时,由于空间和是时差的变化,使得他们原有的社会支持网可能出现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这也他们在异国他乡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因此,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带领来华留学生熟悉校园环境、结识中国朋友、举办交流活动等方式,不断的引导来华留学生充分参与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方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学院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重新构建新的支持网,缓解度过跨文化适应期间的压力。

参考文献:

Redfield R.Linton R. & Herskovits M.J.(1936).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 merican A nthropolog ist 38 149-152.

李 红 兰 . 北 非 来 华 留 学 生 跨 文 化 适 应 问 题 研 究 [D]. 兰 州 大 学,2021.DOI:10.27204/d.cnki.glzhu.2021.001542.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45-52.

Oberg K.(1960).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Practical Anthropology 7 177-182.

Adler P.S.(1975).The transitional experience:An alternative view of culture shock.Journal o 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5 13-23.

吕玉兰.(2000).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58-170.

作者简介:李珂胤(199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副科,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国际学生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思想引领对创新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220202000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