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探索。加快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因此,将“五育并举”和红色文化育人两个不同维度的教育体系深度融合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模式,对新时代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出现信仰动摇与思想困惑,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崇德向善道德情操、强化历史责任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承担起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呢?2019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明确了具体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等会议中多次明确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由此可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五育并举”和红色文化的融合育人功效,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五育并举”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的契合性、实践育人的同向性
2018 年,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期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前高校做好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任务。“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作为指导思想,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高校也随即将“五育”贯穿于各科课程体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是时代孕育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五育并举”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当代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众多的“文化育人”路径中,以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以与“五育”紧密联系的文化为抓手,拓展“红色文化育人”途径,更好地提高高校育人实效,达到润物细无声与知行合一的有机融合。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的重要的精神滋养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红色文化,树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构筑中国精神,力争实现知行合一,从情感共鸣到理论认同再到实践践行。
坚持“五育并举”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以“五育并举”为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在五育中起主导作用;智育包括学习知识、激发好奇心、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能够为其他各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美育可以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的作用;劳动教育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必须共同推进。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思政课在传承红色基因并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方面肩负重要使命,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优良传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路径,创新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实现了思政课为载体,红色文化与五育并举的有效融合。
(一)德育铸魂 以情感人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长期斗争中积淀而成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红色资源是思政课育人的独特资源优势,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影视剧作品等都是生动的素材,要善于挖掘红色资源,创新育人实践路径,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举办“学习‘四史’铭初心,筑梦青春迎百年” ——大学生历史剧展演,再现党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场景或重大事件,引导广大学生增进爱党之情、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增强青年学子“四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同学们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革命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依托互联网、新媒体,通过云游革命圣地、云游博物馆的方式参观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思政课隐性教育的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情感共鸣中赓续红色血脉,实现由情感认同到理论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转变。
(二)智育固本 以理服人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关键是要阐释好红色精神谱系,讲清讲透红色基因形成的理论根源,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深厚的红色精神力量,廓清思想迷雾,破除认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讲述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开展《诵读红色家书 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红色家书》纸短情长,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革命烈士用青春和热血写下的绝笔信、告别书,它诠释着一个个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不屈的英雄壮举。跨越时空的相遇、思想的交流碰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悟到革命英雄的大义大爱,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感悟到真理的力量。通过诵读经典,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学理性和政治性,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三)体育强健 以志立人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文章深刻阐明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体强与体弱的关系、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关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等于零。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是对革命战士体力的考验,要用双脚赛过敌人的四个车轮,速度的快慢意味着能否把握战争的先机。长征时期,我们党在条件极其艰苦、外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铸就了光辉的历史丰碑。结合课程内容及“四史”学习教育的要求,举办“追寻党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党史知识校园大闯关活动,通过在校园设置多个站点,命名为湘江、赤水、大渡河、泸定桥关口,通过接力赛形式一个个闯关,边运动边答题,实现体能和知识的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寓教于乐。活动的开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能,培育学生浓厚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四)美育浸润 以文化人
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也是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不仅仅促进身心健康,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高校思政课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很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理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仅仅通过理论讲授很难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通过举办“我眼中的毛泽东”书法、绘画作品展示活动,增进同学们对伟人的了解,从00后的视角展现伟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卓越风范,在大学生中厚植爱党情怀,鼓励他们运用红色素材,创作艺术精品,感悟为人高尚情怀,将艺术与红色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历史照进现实。
红色经典音乐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真切感受红色革命时代的精神追求。通过红歌比赛,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歌声中回顾百年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自2006年开始举办红歌合唱比赛,已成为思政课改革的特色与亮点。同学们不仅要学唱红歌还要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一首红歌、一段历史、一位伟人、一个理论的“四个一”教学模式。在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五)劳育淬炼 以勤育人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引导同学们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引领大学生自觉学习我们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体悟激情燃烧的岁月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快乐、探寻先辈足迹,形成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定意志。通过举办红色运动会,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悟革命年代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万丈。活动包括独轮车支前、巧儿担架队、红军的扁担、独腿长征路四个环节,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独轮车推出来的”,“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人人皆知,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曾说:军事工作要做好,但挑粮也不能不干,干革命必须一条扁担两头挑,才能创造新胜利。通过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学生的体能,又深刻感悟英雄先烈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革命斗争精神。
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社团实践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革命老区,通过开展访谈、调研、实践等多种方式,深刻体悟和平岁月是奉献而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而来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历练人,大力弘扬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积极氛围,真切体验“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只有不断创新推进“五育并举”和红色文化育人的融合实践路径,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思政课更加有效地激活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现实温度,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意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2]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隆烨,《才智》2022(7):63-66
[3] 吴琼 .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解析 [J]. 高校辅 导员, 2020(5):13-17
[4]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党史育人路径探析》符可,《科教文汇》2022年第12期总第564期:5-9
[5] 王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 赓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23-33+151
项目课题: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结题成果,课题编号:L2022Y101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