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日本的生前葬
摘要:生前葬,指的是在生前预先为自己举办的葬礼。随着日本家族的个人化,丧葬也呈现出个人化的趋势,人们在选择葬礼模式时开始寻求能够满足逝者个人意愿的葬礼模式。而通过生前葬,人们能够确认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关系性,正视自己的存在。
关键词:日本;生前葬;葬礼
一、日本的生前葬
生前葬,指的是在生前预先为自己举办的葬礼。日本最早的生前葬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随笔集《甲子夜话》中记录了当时的一位家老在意识到人终有一死之后,提出了在生前举办葬礼的想法。并且日本冲绳的传统祝寿仪式当中,也有88岁的寿星需要在祝寿的前一天穿着寿衣睡觉,这种类似生前葬的仪式内容存在。如今,日本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生前葬,并且选择为自己举办生前葬。
但是,因为生前葬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逝者,所以它其实并不能算是一场正式的葬礼,比起葬礼本身,生前葬更加接近于葬礼当中的告别仪式。“逝者”本人作为丧主,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自己的生前葬仪式。在仪式当中,会有丧主以及家人朋友致辞,观看记录了丧主人生经历的视频,余兴节目演出之类的种种环节。通过这些环节,丧主回顾自己的一生,传达对亲朋好友的感谢之情,谈论自己对于未来的看法。参加者们也会在此回应丧主的感情,双方达成情感上的交互。相对传统葬礼来说生前葬的仪式内容构成十分自由,并且它不像传统葬礼一样具有很强的严肃性,是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举行的。
但令人在意的是,葬礼首先是以人的死亡为契机所展开的仪式,并且由于死亡本身的未知性,人们会忌讳死亡。在这种背景下,生者为何会主动为自己举办葬礼。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思考如今生前葬在日本逐渐成为人们葬礼选择之一的原因。
二、生前葬流行的背景——丧葬的个人化
高度经济成长期以后,日本呈现出家族个人化的趋势。比起个人所属的公共单位,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家族这样的私人单位,并且因此传统规范对于家族内部成员的拘束性降低,内部成员个人的行动逐渐自由化。由于这样的家族的个人化,丧葬也随之逐渐个人化。
过去传统的葬礼是家族与地区共同体互相扶持来举办的,地区共同体提供人力帮助家族举办葬礼,等到地区共同体当中其他家族需要举办葬礼时,作为受到帮助的回礼,家族便同样要提供帮助。这种包含了地区共同体之间的人情在内的劳动力交换,导致人们对于葬礼的选择范围狭窄,通常都只能够按照传统来举行。而随着家族的个人化,人们开始更加愿意专注于自己的家族,由此,地区共同体也开始对家族失去关心度,没有了相互扶持的地区共同体的家族,开始依赖丧葬业者,委托殡仪馆举办葬礼成为了主流。
由相互扶持的地区组织作为葬礼的运营主体,转变为家族委托殡仪馆运营葬礼,葬礼从社会的交换变为了经济上的交换。这样的改变使得家族在葬礼的举行上,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除了逝者以外,还要分散注意力给给予帮助的其他地区共同体成员。殡仪馆收费提供殡仪服务,家族便不需要顾忌人情往来,能够比较自由地提出对于葬礼内容的想法。并且,这种倾向和家族规模的缩小以及长寿化一起,使得葬礼的仪式更加重视家族和个人的情绪。
在这样强调家族成员个人情感的环境下,人们逐渐不拘泥于传统的葬礼模式,开始寻求能够满足逝者个人意愿的葬礼模式。这种肥大化的自由和对死者自我决定权的尊重,也可以说是对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的尊重,导致死亡逐渐与社会切割开来,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花高额的费用举办葬礼,为什么要在无缘的社会中留下墓碑,并且开始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才需要葬礼。在这种思考当中,生前葬的想法开始产生。
三、生前葬的意义
虽然随着丧葬的个人化,葬礼模式的选择变得丰富了起来,但即便如此,生前葬在其中也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毕竟葬礼原本是因为人的死亡才产生的,而生前葬当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逝者。因此值得思考的是,这种与传统葬礼相去甚远的葬礼模式究竟能够给选择它的人们带来什么。
在生前葬的仪式当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回顾自己人生的环节,这个环节可能是使用影像也可能是丧主本人进行口头的叙述,无论形式如何,丧主都会在这里回顾自己所经历过的大事小事,对到目前为止的自己进行一个总结。丧主回顾自己过去与社会构筑的联系,获得的人生经验,抒发对于往事的情感。这就相当于在编写简短的自传,也就是自己的个人史。在向前来参加生前葬的亲朋好友阐述自己的历史的同时,实际上也通过个人史来表现自我,细数自己从社会当中获得和留下事物,以此确认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邀请亲友,同事,以及其他与自己有过关联的对象前来参加生前葬,也是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性的一种再确认,通过对方的参加与否,判断自己同对方的关系性,同社会的联系处在哪一个范围,这种联系便也是自己个人价值的证明之一。这种包含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的选择,使生前葬成为丧主传达出自己是实际存在过的一个富有个性的个体的方法之一。
四、结语
由丧葬的个人化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生前葬,它虽然冠有葬礼的名义,并且也对传统葬礼进行了模仿,但与代表着人生的终结的传统葬礼不同,是能够进行人生价值再确认,社会关系性再确认,正视自己的存在的仪式。本论文只从单个角度简单阐述了生前葬的背景,对于意义的分析也尚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生前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小众的葬礼模式,但随着高龄少子化的发展,不断地有人会开始选择为自己举办葬礼的可能性依旧是存在的。即便它不会大规模地流行,这种与传统葬礼完全相反的葬礼模式依旧有值得观察的价值存在,望有机会能够从其他角度思考日本的生前葬。
参考文献:
1. 渡邊千恵子 2010.葬儀と家族をめぐる現代的課題.一般社団法人日本家政学会研究発表要旨集62:11-18
2. 森謙二 2010.葬送の個人化のゆくえ—日本型家族の解体と葬送—.家族社会学研究22(1):30-42
3. 川又俊則 1999.大衆長寿社会における自己表現の方法-自分史と〈受葬〉にみる-.現代社会学研究12:1-17
作者简介: 邹辰(2000-),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