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的认知度分析

燕玉霞 邹雨欣 洪雨婕 邓安琪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3年14期
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系统抽样的方式,从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的认知情况、认识途径和认同情况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五四运动认知不足,对五四精神传承知行不一,认识途径较窄等问题。本文从学生个人、家风建设、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引领青年学生领会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五四运动;认知度

1、引言

百年前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学生为主导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孕育了出内涵丰富的五四精神。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下,广大青年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如今,在文化不断冲突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更需要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深刻领会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意蕴,传承红色基因。

2、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认知度不足之处

2.1大学生对五四运动认知基本情况

经调查研究,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还不够,仍很大的提高空间。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非常了解”五四运动的比例仅占17.31%,40.91%的大学生“较多了解”,“一般了解”和“不了解”占比分别为39.69%和2.1%。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经过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也往往无法深入理解五四运动背后的精粹。关于“身边的人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46.15%的大学生选择“较少了解”甚至是“不了解”。人们对五四文化的了解流于表面,导致文化记忆点松散。而他人认知对自我认知影响较大,其对五四文化的重视会激发我们自主学习五四文化的兴趣。

2.2大学生对五四精神学习意识薄弱

经研究,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对五四精神学习意识薄弱的现象已变得常见。数据显示,51.57%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重视”五四精神学习,而有42.48%认为仅有”少数人重视“。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五四精神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五四精神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部分直接的帮助,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

2.3大学生对于五四精神传承存在知行不一现象

如图所示,65.38%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对思想认知有很大影响”,30.24%则选择“有一定影响”,4.37%选择“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他们认为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只是形式主义。针对该不足,我们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投身实践中,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高度。

2.4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认知途径有限

问卷中,有这样一个多选题“大学生获得五四运动的相关途径有哪些”。从数据看,学校课程的比例最高,包括中小学课堂和大学课程,都超过了70%;音像作品、纪念活动和课外书的比例也较高,都超过了40%。这说明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课程学习、相关纪念活动、“五四”主题的电视剧及课外读物。这为我们宣传五四精神提供了重要方向,但也直接反映出大学生在了解和认知五四精神的途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对五四精神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父母长辈、朋友的不足20%,这说明家庭在对大学生关于五四精神的教育方面,未发挥出最大作用。

3、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认知度不足的原因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比较了解,对于其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度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受多方面影响。

首先,部分大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观念误区。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等现实问题,他们倾向于追求结果。而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价值的认知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度的阅读能力。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部分大学生易被其他信息吸引很难专注学习。其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仍有部分家长往往将唯分数论等思想作为教育重点,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贯穿小学到大学,学校教育中五四运动往往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来讲授,而对于五四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则显得相对淡化。同时,在多元化网络信息时代,需要创造更有新意的内容和更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来吸引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而宣传设施在弘扬五四精神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甚微,部分未能充分发挥宣传和育人功能。

4、对策及建议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的认知度是有必要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目前的情况:

4.1以学生为中心,深化爱国情怀。

五四精神曾是青年学生呈现的爱国精神,青年学生应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1.1由“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当代大学生应做到知行合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践行和学习红色文化。

4.1.2从“声临其境”到“身临其境”。在闲暇时间,大学生应多涉猎一些红色文化领域,主动汲取知识。在丰富阅历的同时,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外化于行。

4.2以家庭为纽带,优化家风建设。

将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大化,为当代大学生认知和传承五四精神提供必要条件。许多家庭中的老一辈亲身经历过红色故事,老一辈同志的言传身教,更能使后代耳濡目染地感受红色氛围,躬体力行地践行红色精神。

4.2.1常化五四文化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引导孩子去了解五四运动相关知识及五四精神,并积极去观看有关纪录片。

4.2.2树立红色家风建设。家长也要提升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并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坚定爱国主义精神。

4.3以教育为载体,升华思政课堂。

校园作为活动载体,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众所周知,学校一直致力于普及中华民族的历史事迹。在应试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学生学习知识存在“流于表面”的现象,不能从思想上深刻体会和理解五四文化。各大高校应改进普及方法,着重进行历史教育的再认识,引导学生互讲互鉴,变“灌输式”学习为“交流式”学习。

4.3.1发挥学生榜样力量。高校应开展学习青年榜样活动,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青年榜样。高校可通过阅读书籍、网上学习、课上讲授等方式,组织学生定期学习青年榜样事迹;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将知识系统化、形象化;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红色文化竞答、致信榜样人物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反思进行文化再认知。

4.3.2重视思政课堂教育。思政课堂是高校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应利用课堂这一平台,使作用最大化。一方面,教师应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阐述理论知识,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高校应举办与五四文化相关的话剧比赛、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以丰富理论课的内容,从而营造浓厚的“五四”校园氛围。

4.3.3高校教育应重视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实践传承发扬五四文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致力搭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五四精神;通过主题演讲、主题征文、辩论竞赛、知识问答、文艺演出、理论调研等活动形式,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并实施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纪念活动。

4.4以社会为核心,细化宣扬措施。

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对五四文化的宣传力度不高,所以各行各业都应敲起警钟,将五四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不仅大学生需要学习五四精神,社会各界都应倡导红色精神的弘扬,培养学习发扬红色精神的主观意识。

4.4.1充分利用网络桥梁。新时代大学生热衷于利用互联网实时获取热点,所以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开发符合大学生兴趣的网络教育平台、游戏及电视节目,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增强历史的趣味性,为当代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拓展新阵地。

4.4.2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公共场所可定期播放历史影集或红色宣传片,通过影像、音乐更直观地重塑重温历史,感受情怀,以巩固碎片记忆。我们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明星或者行业翘楚,录制视频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活动、翻拍历史影片重现史实,引起国民的关注与共鸣。

4.5以国家为己任,强化党员责任。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激励学习红色文化的相关政策,引导公民自主学习宣扬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从而提高全民的历史修养。广大党员要自觉认同与弘扬红色精神,并树立传承红色基因的标杆作用。

4.5.1设立红色纪念节日。各地机关政府应于特殊节假日举办当地特色活动,发挥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发扬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红色节日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通过节日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达到正面普及精神的目的。

4.5.2注重红色党性教育。加强新时代党员的党性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深挖其核心,深究其社会功能。让红色教育走进党员内心,让红色精神在党员心中生根。单位党员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带头并组织红色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如此,学生通过身边人普及历史的概率增大,了解历史的途径也增多,可以通过情怀感染迅速将精神内涵普遍化。

5、总结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和文献研究法,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的了解与践行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指引青年学生践行五四精神。

推进大学生五四运动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系统性工程。本研究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课堂教育、社会宣传及国家政策等多层面多角度地提出针对性对策,从而增强大学生践行五四精神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在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新时代,青年们更应该有对世界进步革新的大无畏勇气。不仅是五四运动,还有千千万的革命事迹;不仅是五四精神,还有千千万的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玲.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和发展[J].黑河学院学报,2020:28-30

[2] 刘颖,王军.当代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学刊,2019:79-82

[3] 利亚欣,郑罡,陈萍.当代大学生五四精神认识与践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2:13-17

[4] 吴娜,吴涛.新时代青年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21:199-201

基金项目:2021年度南昌师范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认知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XSKY13)

作者简介:邹雨欣(2002-),女,汉族,江西省抚州市人,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9级商务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E-mail:1157714904@qq.com

洪雨婕(2000-),女,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E-mail: 2848535121@qq.com

邓安琪(2001-),女,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E-mail:33314928402@qq.com

通讯作者:燕玉霞(1984-),女,苗族,贵州省都匀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E-mail: 9618832@qq.com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