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的发展变化
摘 要:云南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人民自娱自乐, 是牟定县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与 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左脚舞历史悠久,承载了当地的彝族的文化,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在它的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舞步、音乐、受众群体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虽然左脚舞的发展促进了牟定县的经 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左脚舞传统的舞步和音乐也在逐渐流失。因此,左脚舞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 的保留彝族传统的文化。
关键词:左脚舞;发展;变化
前 言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民间歌舞、乐舞由于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
左脚舞产生于1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时期的原始社会,是云南省牟定县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左脚舞发展至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逐渐开始崭露头角,走向海内外,但是由于需要迎合当前的受众群体,部分 传统元素逐渐消失,逐步现代化,左脚舞的特点渐渐被埋没。
本论文主要以云南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的发展变化为重点,探究左脚舞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保护、传承彝族 传统左脚舞的风格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使云南楚雄牟定县左脚舞能被大众所接受,促进彝族文化的保护并传播, 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作用。
一、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的由来
左脚舞,又称之为“堕左脚”,彝语名称为“咕遮”[1],是一种彝族的传统舞蹈,被称为“彝族文化的活化 石”[2]在云南地区广泛流传。云南楚雄牟定县的山地比较多,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下,左脚舞是彝族人民的娱乐、交 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左脚舞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独具一格 是在云南流传最广的少数民族舞蹈,被称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关 于牟定县彝族的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定远县志》称:“谓堕左脚,盖以左脚先起故 也”[3],距今已经四百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左脚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且几百年来从未间 断,一直在不断发展。
传说,两个彝族的年轻人带领人民战胜了兴风作浪的恶龙,填埋龙潭之后,人们在龙潭上围着圈,点起火把, 奏乐起舞。因彝族人民的右脚比较有力气,所以要用右脚踩踏地面,防止恶龙重生,从而命名为“左脚舞”。广泛 传唱的“阿里罗”的调子,就是为了纪念阿里和阿罗这两位勇敢的青年带领彝族人民战胜了恶龙。左脚舞的常见乐 器——龙头八方四弦,相传也是用恶龙的皮,骨,筋所做,龙头八方四弦最有代表性的是顶端有一个龙头,且为琴 身正八边形。
关于左脚舞的由来,还有一些其他说法,有说左脚舞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彝族英雄李文学,还有说左脚舞起源于 庙会等。左脚舞的传说多种多样,但都表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万物的崇拜。
二、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的变化
(一)舞步的变化
传统的云南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的风格特点是欢快热情,且充满活力,大部分左脚舞以围圈的形式进行表 演,它的舞蹈动律主要体现在“闪”和“颤”。由于以前的牟定县彝族主要生活在山区,交通基本都为爬山,导致 左脚舞手部动作相对随意,重点在脚上的踢、抬、跺、搓、踏以及小腿的转、跳、片等,所处的生活环境特点及生 存方式,形成了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特有的风格特点。
传统的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在男女的动作上也有一定的区别。男性的舞蹈动作较为粗犷豪放,女性舞蹈动作 比较柔美细腻,男女形成互补之势,表演之时,演员男女搭配,形成阴阳调和,跳舞时一般为手拉手随着步子前后 摆动或划圈,脚步的步幅比较大。传统的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娱乐中还带有竞技特色,左脚舞跳的好的小伙子可 能被更多姑娘所追捧。当有人家娶媳妇或者嫁闺女的时候,便会与宾客在舞蹈中庆祝,到今为止,一部分彝族人家 也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当代的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大部分用于广场健身。广场上的左脚舞,“闪”“颤”动律就被逐渐弱化,步伐 也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跳套路大致三跺脚、狗撵羊、摆八下、穿花等几种。最基本的“三步 一踢”[4],也称之为“垫三踢一”。传统的“三步一踢”,是垫三个步子,踢一下,踢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朝向圆 心出脚,所有人的步子都需要整齐划一,跟随节奏同出同收,而在跳动的过程中身体也会跟着颤动,形成身体的同 样的高度起伏,踢脚的时候身体会有一个“闪”的动作,要求干净利落。现在的“三步一踢”,由于受众群体的变 化,左脚舞被更多的用于广场健身,将步伐进行简化。从走中带颤变为走步即可,踢脚也弱化了身上闪的动律,变 为轻踢或不踢,从而更加适用于老年人的健身活动。
楚雄的彝人古镇就每天晚上都有演员在围着火堆跳左脚舞,把套路简化,就保留简单的走、踢、跺等部分元 素,让大部分的游客都能一起跟着跳,使左脚舞变的更加大众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 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左脚舞的风采,在舞台上表演的“三步一踢”则会加入剧情,或者在动作里加入花样,给人以热 情洋溢之感,使整个舞蹈更具观赏性,舞台效果更好。
左脚舞的舞步虽然发生了变化,在保留踢、跺、踏等部分的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对舞步加以简化,使左脚舞更 加简单易学,且更大众化,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促使左脚舞发展,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二)音乐的变化
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的音乐被称为“左脚调”,“左脚调”欢快活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左 脚舞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四二拍,少部分为四三拍,主要分为情歌类、颂歌类、叙事歌类、讽刺歌类、诙谐幽默类、 劝世类、教育歌类、敬酒歌类这八大类题材[5]。传统的左脚调主要以龙头八方四弦和二胡伴奏,曲子欢快活泼, 左脚调的词通俗易懂,且有生活气息,例如:“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请喝一杯酒”等这一种通俗易懂且 朗朗上口的歌词,能够更好地贴近群众生活,表达生活感受。
当代的左脚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新版左脚调还加入了提示性的歌词,如:左脚右脚跺一跺、踢 右脚、踢左脚等,使左脚舞更加浅显易懂,更快被群众所接受,更快能融舞蹈中。近年,牟定县对左脚调加以改 编,并且还整理并出版了左脚调的合集,用了新的方式来演奏左脚调,让人们看到左脚调不一样的风采,从而更好 地进行保护和传承。2020年, 彝族“左脚调” 创编合唱作品套曲项目获2020年云南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 工程民族文化机动金项目[6]。
传统的左脚调都是边跳边伴奏,没伴奏就无法进行,现在的左脚调很多都放在了音乐软上或者刻录在光盘上, 更有利于跳舞群众,也能在嘈杂的广场上让跳的人能听的更加清楚。彝人古镇播放的左脚舞音乐,在传统音乐的基 础上加入了电子音乐,节奏感更加强烈,更加被年轻人接受。为适应着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左脚调的内容内容 和演奏形式在发生着变化,更有利于左脚舞的传播。
(三)受众群体的变化
传统的云南楚雄牟定县彝族左脚舞是彝族人民自娱自乐以及婚丧嫁娶时的舞蹈,功能以及受众群体比较单一。
现在的左脚舞经过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受众群体从中老年人转变到到多个年龄阶段。楚雄州民族中学,楚 雄市天人中学等学校,将民族传统文化和健身操结合在一起,大力推进“左脚舞”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接受 左脚舞这一传统文化。楚雄天人中学的左脚舞课间操名字叫“民族规范舞”,通过左脚舞进校园能让学生了解到这 一传统文化,在跳左脚舞之时,增加同学们的感情,促进班级的和睦,充分调动学生各个身体部位,消除在学习中 产生的疲劳,防止身体畸形,起到锻炼的作用。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左脚舞的风格特点, 增强文化自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在楚雄的旅游景点彝人古镇,每天都有左脚舞的表演,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到此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左脚 舞,扩大了左脚舞的影响力,增加了左脚舞的受众群体,从只有彝族人民在跳的舞蹈发展成人人都在跳的舞蹈,让 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左脚舞的魅力。左脚舞让人们在载歌载舞的同时,还能广交朋友,使人民更加团结,能更好的 凝聚起来,并且无形中还陶冶了情操,通过曲调歌颂和发扬真、善、美,唾弃和讽刺假、恶、丑,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和世界观。
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和发扬左脚舞的文化,感受左脚舞的风格特点,不断增强彝族人民的文化自 信,使左脚舞能更好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彝族左脚舞的乡土语境对舞台语境的研究.杨妮[D].2016
[2] 左脚舞——彝族文化的活化石.鲁子花[J].2016
[3] 彝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谭春[J]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彝族左脚舞.2008
[5] 牟定县民俗文化.2021
[6] 彝族“左脚调”合唱套曲在昆明首演.李强.邓道勇[J].2019
[7] 牟定万人左脚舞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刘伟[J].牟定县图书馆.2009
[8] 这座“左脚舞之乡”还跳着“针尖上的舞蹈”.云南楚雄网[J].2018
[9] 左脚舞的故乡——牟定.牟定县文化馆.2022
[10] 2010年第14届青歌赛各赛项获奖名单.新芭网
[11] 彝族左脚舞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刘文洪.黄忠阳[J].2014
[12] 牟定左脚舞之乡.搜狐网[J].2017
[1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8
[14] 牟定县人民政府[J].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