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阿凡达》电影中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
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行为是最合理的社会行为,主体间性是交往行为的重要基础。以该理论为基础,本文研究分析《阿凡达》电影中各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发现人类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体性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这启发我们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不断膨胀的背景下,面对交往异化引发的现代性危机,人类要建立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合理的交往行为,平等自由地构建双向对话关系,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关键词:交往行为;主体间性;交往异化;合理化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在批判继承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传统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等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总体说来,法兰克福学派从不同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他们认为,这种异化不仅仅是经济物质方面的问题,还与人们思想意识的异化有关。
与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理论家观点一致,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统治人的一种异化力量,在完全被技术统治的世界中,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就被消解;工具理性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逐渐走向不合理化,这种不合理化的现实表现就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社会冲突加剧、人际关系冷漠等现象。因此,要恢复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消解技术异化,哈贝马斯提出要构建合理的交往行为模式(王晓方,2012)。
哈贝马斯把人的社会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目的性行为:主体借助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二是规范性行为:人们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规范制度建立的行为。三是戏剧性行为:表明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要通过舞台来表演自己(高和荣,2004:53)。四是交往行为,是以语言和符号为媒介,以理解为导向,以主体间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对话和协商达到主体间理解一致的行为。
《阿凡达》是一部史诗级科幻电影,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地球金融寡头集团和其雇佣军来到另外一个星球—潘多拉,为了霸占和开采价值不菲的稀有矿产资源,他们大举进攻原住民纳威人的地盘,纳威人为了捍卫家园,誓死抵抗;最后以主角人类杰克带领纳威人走向胜利,驱赶人类恶势力离开潘多拉为结局。电影凸显了几大势力:军方、资本家、科学家与纳威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和悲剧的诞生。这种冲突戏剧地揭示了人类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加剧了现代化危机,而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是源于目的性行为、规范性行为和戏剧性行为的过度扭曲,压抑了正常的交往行为。下面将会结合电影中的情节具体分析这三种社会行为的不合理化。
第一,目的性行为的不合理化。电影中,人类科学家利用高级科学技术结合纳威人的基因和地球人类的基因造出和纳威人外形一样的替身—阿凡达,从而让阿凡达进入纳威人的世界与纳威人进行交流,阿凡达的肉身便是由科技这一工具理性创造出来的产物,这种目的性行为的扭曲导致了交往行为的异化。另一个情节便是,军方势力仗着自己有先进的武器,便肆意侵略纳威人的生存家园。这揭露了在工具理性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征服和战胜欲望也越来越膨胀,进而无止境地发展科学技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形成恶性循环。人类的征服和探索欲望导致目的性行为的失控和不合理化。
第二,规范性行为的不合理化。影片中,军方势力的首领上校迈尔斯,在驱赶纳威人的过程中,发布了一系列丧尽天良的指令,从战斗机上发射一波又一波的催泪弹、燃烧弹、导弹,让原本平静美丽的大自然变成水深火热的炼狱。看到这一幕幕灾难场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黯然神伤,而对比之下,雇佣军下属只是麻木地接受上校的指令,失去了自我的道德判断,军方群体内形成的规范性行为和共同规则变得残忍和无人性,这种行尸走肉般地接受上级指令让规范性行为变得极度不合理化,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被践踏。
第三,戏剧性行为的不合理化。冷血残酷的上校迈尔斯因仇恨和征服欲望变得极端失控,走火入魔,他从一开始命令整个军队来攻击纳威人部落到最后的单打独斗,想置杰克于死地,都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戏剧性行为、个人的主观情感,这种失衡的权利和戏剧突显的不平衡揭示了迈尔斯上校戏剧性行为的不合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具有的主体间性体现在交往主体之间的身份平等,但是在财团眼中,纳威人只是未受开化,野蛮落后的原始部落,是阻挡集团的暴利矿产项目的障碍,两方的交往关系并不平等。另一类代表是科学家,虽然科学家主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出阿凡达计划,学习纳威人的语言和习俗促进两方互相沟通,从而说服纳威人允许人类开采资源。但事实上两方并不是平等的主体关系,科学家代表总是以主体身份来看待纳威人这个客体,纳威人只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总而言之,地球人类无论是军方财团或科学家,他们都只是霸道地建立单向的对话关系,总是以主体身份来对待纳威人这个客体,这就决定了主体间性的缺失,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
本文试图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阿凡达》电影中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以及这种不合理化如何激发了悲剧灾难的产生。这种危机也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随着作为工具理性的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逐渐被工具化且屈从于技术统治,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变得愈发强烈,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远,人类的文化价值逐渐扭曲。要想改善这种现代性危机,只有积极建立合理的双边对话关系,寻求共识;克服主体性,建构主体间性,遵守交往理性。
参考文献: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王晓方. 交往行为视域中技术异化的困境与出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107-112,2012.
高和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学习与探索》(04):52-5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