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综述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思想成果之一。本文试图梳理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创思想以来,学术界针对这一思想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两创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解读
有学者在研究中,直接引用中共中央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做的原则性界定或在其基础上进行解读。刘京臣认为,两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是继承基础上的转化与发展。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创加以阐释。如毕国帅认为,创造性转化是改造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新价值的革命元素,实现其现代转型,创新性发展是对既有文化进行发现和创造,实现其价值提升。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认同二者概念不同但相互关联,有先后承继的关系,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两创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论述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必要性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国内外形势,内因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陈念、郭竹认为,两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选择,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必须手段。黄意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必须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针对两创的可能性,学者们主要基于文化自身的特性进行解释。鞠忠美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是由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文化的具体性与历史性决定了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陈先达认为,文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相互联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
三、关于两创内在逻辑的阐释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解其内在逻辑是重要前提,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历史、实践、时代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切入对两创之逻辑进行解读。如周美江认为,两创的理论逻辑实际上是中、马、西三者关系的发展逻辑,历史逻辑是中共中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态度一以贯之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即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
四、关于两创的原则与要求
在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与要求这一点上,学者们的见解有相当程度上的共识。两创应当坚持的原则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尊重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立足现实服务发展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在其指导下形成在新时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和定位;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现代社会提供服务,应当立足客观现实,服务当前发展。
五、关于两创的途径与方式
实现两创的策略路径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宏观层面的指导性路径。如王丽霞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包括立足当代、创意激活、科技赋能、合理利用、交流互鉴。其二,环节层面的步骤性路径。如贾雨楠认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应包括这几个步骤:挖掘与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辨别与区分优秀传统文化、解释与阐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三个环节。其三,其他层面的操作性路径。傅才武、岳楠在当代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两创的实现的基本途径包括提高教育系统效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政策路径有培育专业团队,推动文化现代化进程等。
六、关于两创的问题与障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与挑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现状并提出见解。黄前程认为,文化现代化、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动力机制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深层关切,后者的展开受到前者的约束。黄意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面临的障碍有氛围不够浓厚、相关认识有待提高、方式方法还相对落后、载体平台有所缺失、主体动力有所不足以及相关人才较为缺乏等。
七、两创的个案研究
自两创方针提出以来,也有学者针对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探讨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两创的个案研究。如彭庆军通过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当地的传统社会组织,从“寨老”、“侗款”到“老年人协会”发生了结构性转化,从“管理”到“治理”发生了功能性转化,以此解释了当地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为其他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于两创的研究还有其他涉及的一些议题,例如理论定位、历史考察、主体对象、目的意义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是偏宏观的,在研究范围上,微观的个案研究还有待充实,在研究深度上,具体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补充。
参考文献:
[1] 范鹏,李新潮. 界定与辨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2):110-118.
[2] 黄钊,刘社欣.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略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85-88.
[3] 陈念,郭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路[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31(04):52-57.
[4] 黄意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障碍及破解路径[J]. 重庆社会科学,2020,(05):119-128.
[5] 傅才武,岳楠.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当代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1):28-38.
[6] 黄前程.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当下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2016,(12):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