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道德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自身育人理念,使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本篇文章便针对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一系列探讨分析,期望以此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的提升,培养出更多具备优秀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有效教学
前言:
由于国内中考制度的优化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考核涉及面广、且分数低,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校对该课程的发展也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甚至有“只要学生肯学、肯背,就能提高道法成绩”的想法。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国内小学德育法治课的教学地位逐渐弱化,学生难以有效培养自身的思想品德。对此,以下便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路径进行研究。
一、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体逐渐由教师变为了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是课堂活跃的关键。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是把知识迁移看作是基于副本的中介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本能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二、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影响因素
(一)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以自己的实际想法作为行动准则,在学习中总是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由于道教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引起学生对道教知识内容的兴趣。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教师不愿意在德育与法治课程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学生也不愿意参与德育与法治课程。过去,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忽视学生的主观特征,使学生只能掌握道课程知识的表面意义[1]。
(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分数
由于应试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点关注较少。这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不能生动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学习,难以充分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
(三)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口头叙述的方式传授知识。由于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完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点。同时,小学德育与法治教材的知识内容过于枯燥,知识点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及时为学生展示各种真实事件或时政观点,缺乏基础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只会一味地传播关键知识,缺乏课外延伸,学生对各种热点事件的展示也相对枯燥。基于此,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小学德育法治教学时,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只能通过反复记忆知识点来学习德育法治知识,很难真正提高小学德育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路径
(一)落实游戏教学,营造教学情境
小学德法教育担负着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步一步来。此外,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难以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对立统一。游戏教学的应用可以解决以往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道知识的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知识学习[2]。
在过去,老师和家长都没有认识到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只会耽误学生的学习,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新课标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教师和家长应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尊重小学生的天性,以学生为主,积极开展游戏教学,建立各类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真正实现教育与趣味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应如何表现。例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关于声音的游戏让学生区分不同地方的不同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意识到安静的环境让人舒服,嘈杂的环境让人烦躁,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3]。
(二)构建思政共同体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进行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并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展开小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其他偏远地区的师资薄弱校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加强重视,构建思政共同体。以共同体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效的提高。思政共同体下,应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惯性,遵循开放包容、价值引领、经验共享的原则,鼓励学校和教职工有机融合、理性流动、多方位交流、协商对话。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还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管理能力,将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融入思想政治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快明确新课标的下的小学道法教学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的道法教学。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德育的关键,构建思政共同体,革新自身传统德育观念,从而为我国小学德育学科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古丽加娜提·海拉提.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9):3-3.
[2]沈丽娟. 新课程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8):34-36.
[3]王军. 新时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1(4):2-2.
注:课题名称:思政共同体跨区域同步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