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读写结合”的编排分析

施徐琦
  
作文指导报·科教视野
2021年42期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方针,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别是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在教材课后习题中的“读写结合”数量的增加。为此,对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读写结合”编排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使用统编版教材,以及落实学生的语文读写训练,从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编排分析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将两者联系起来,故“读写结合”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并不陌生,即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又能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读写结合”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练习题指课后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练习题,较之前的人教版在的编排上作出调整和改进,分析“读写结合”的编排内容、特点和价值,可推进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纵深发展。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读写结合”的编写内容分析

(一)编写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并强调“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新课标逐渐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转向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中加入了“读写结合”,在“读”的基础上加入“写”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同时“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培养,“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读写”相结合这也是更好地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统一,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编写数量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分布在教读课文后,分为读读写写、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自读课文并不涉及,故对“读写结合”的练习题的数量统计只针对教读课文后的练习题。统编版初中七-九年级语文共6册课本,课后习题总数、“读写结合”类习题数以及“读写结合”习题占习题总数比例如下图:

由上表可知,七到九年级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练习题的数量总体上在递增,可见习题的分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刚开始的习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为后续读写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编写形式

首先表现在“读”与“写”的结合方式上,第一种形态将课文当作“引子”,通过课文的学习引申到课外,并通过“摘抄”的方式进行积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中“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第二种形态是将课文当作“用件”,将“读”的内容和“写”的内容进行结合,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后习题“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课文便成为了学生写作的一个材料,课文为写作提供素材。第三种形态是将课文当作“例文”,主要是将课文处理成写作教学的“例文”,通过模仿与借鉴达到写作技能的训练,例如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于是在练习中便有一题“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第四种形态是将课文当作“定篇”,这类课文一般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这类“写”的练习便是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更深层次或多元化的理解,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阅读笔记。”这便要求学生需要根据课内外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此外,在“写”的内容和文体上也丰富多样,层次不一,不仅有浅显简单的摘抄,还有深层次、综合性的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写作,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中是让学生积累诗文名句,在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中,便是让学生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四)编排结构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读写结合”的习题在编排结构上也有特色。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单元导语中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课后的“读写结合”的题干中也会提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或者是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与文体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相匹配。同时在有些单元后的写作单元中的写作任务呈现的是本单元的学习结果,它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课文中获取表达知识,故课后的“读写结合”题将写作知识点进行细化,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同时“读写结合”题又是习作单元任务的铺垫。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提到“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在课文《苏州园林》课后“读写结合”的练习中便有涉及关于说明方法和抓住主要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写作,在本单元后的写作单元中又是以“说明事物要抓住主要特征”为主题。三者交相呼应,逐步渗透落实语文要素。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读写结合”的编写特点分析

(一)趣味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练习设置具有趣味性,提问方式常用第二人称“你”更具有亲切感,并且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题型也不刻板僵化,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课后习题中“诗人看到‘街灯明了’,联想到‘天上的明星’,想象着天上有美丽的街市。仰望星空,你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这样的题型设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读写结合”习题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强化了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开放性

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读写结合”习题的形式多样性、还体现在答题结果的开放性。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的“读写结合”强调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习题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学生可以进行充分地创造与想象,练习没有特定的答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从多维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文体的多样化和写作内容的广泛,有利于学生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即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语言特色和个性化素养,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启发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的“读写结合”会编有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例如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练习题中:“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在这道题中编有关于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先总后分的写法,再启发学生写说明文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再进行有条理、有逻辑地说明。这篇课文主要是进行说明方法的学习,练习中再一次强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说明方法进行了巩固,加强对课文学习的落实,并且也启发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说明文的写作。将基础知识拓展运用在课外便是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读写结合”编排的价值

语文教育中强调“读写结合”已久,可看出“读写结合”对学生的价值不言而喻,故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进行了“读写结合”内容的增添和修订。

1.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练习涉及到读与写的活动,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板块,这也是语文教学中花费时间最多的,但学生在这两方面仍存在提升困难的问题。在写作中,学生没有素材或是无法谋篇布局,在阅读中,学生表示有些文章看不明白或者读不下去。“读写结合”习题抓住了读写的连接点创设写作的契机,生成写作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相关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知识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同时因写作练习的知识提示或者任务驱动又促使学生回顾、深入课文并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读写结合”问题的设置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仔细精读,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思维,也是在促进自身思维的提升,依据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技巧与阅读习惯。同时写作的过程本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启发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追寻作者思维,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依据自身的经验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想法,形成深刻独特的见解。“读写结合”的练习题提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运用迁移,从而改善传统教学中惰性知识传授,强调了作答过程中语文学科知识和高阶思维方式的运用,促进学生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

3.丰富学生的文学素材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在现在语文学习的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或者学校学业繁重,难以有大量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导致自身文学素养水平不高,这也是导致学生阅读与写作困难的原因之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强调课外阅读,以此来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读写结合”习题中也有补充一些相应的课外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参考资料和背景知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也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在一些基础的课外摘抄等“读写结合”中,学生自发、主动地进行课外材料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学素材,并将其内化为文学素养,为今后的深层阅读和丰富写作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的读写能力高低关乎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很容易造成“读”与“写”的割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练习题不仅仅是一个微型的写作系统,更是一个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有力抓手。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课文的内容合理安排进行“读写”训练,力争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本文对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研究仍较浅显,为其研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关于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仍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智慧,才能促进“读写结合”习题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人教课标教材“研讨与练习”类型与设计意图 [J]. 语文教学通讯,2010(4)

[2]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新教材.2007.02

[3]温儒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第36卷第11期。

[4]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语文教学通讯.2016.9

[5]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J].语文建设.2006年第5期

[6]李傲霜.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练习系统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1.05

[7]汪雅婧.“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特色及启示——以人教社2016年版语文(七年级上)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7.05

[8]江许林.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积累拓展”练习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06

[9]康小花.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类课后习题的编写与使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9.06

[10]俞银华,傅登顺.统编教材随文练笔的编排特点和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21.06

[11]林其雨.统编教材课后小练笔编排特点及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建设.2021.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施徐琦,(1999.07.03-),女,汉族,浙江瑞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