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摘 要】绘画与文学相比,二者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并高于现实生活,但纵观历史,人类在思想文化进步的过程中,文学的影响力常能大过美术,这也使得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美术文学更能决定人的思想境界,而绘画归根到底是画家用感性的方式在某个支撑面上进行创作,因此,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学也时时刻刻影响着画家们对绘画的创作。而本文就这一影响从绘画于文学相比自身的缺陷、表现手法的借鉴、风格的影响三个方面去论述。
【关键词】绘画;文学;创作;表现手法;风格
1绘画相比文学语言存在自身不足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即是指创作者以某个表面为支撑面,并在此表面上利用点、线、面、方、曲、圆以及黑、白、灰等元素并对构图和其他美学方法加以考究并创作出来的某个物品或者概念。在传统绘画中,画家们可以通过点、线、面和黑、白、灰等画面构成去塑造一个具体的形象,因此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与内容具有一定的确定和形象性。
但当绘画与文学相比时,画家在传统绘画中的表现领域也显得相对狭窄,时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家们通常只可以选择某一瞬间的事物状态来进行绘画创作,并且在这同时也不能够准确的去说明画面里人物内心的具体内容。而文学作家们在创作时所用的文字语言却恰恰具有这种去进行内在说明的能力,而文字语言的这一专属功能,就使得画家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可以到文学作品之中借鉴创作手法、寻求两者之间的互补。于是,像明代出版的《胡笳十八拍》和《孔子圣迹图》等雕版连环画和唐代盛行的以诗与画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品诗画等文学绘画类作品产生了。而很多画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去配以标题,通过借助一些文学语言上的功能去准确的帮助那些观赏画作的人们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但当到了文学作品里,很多绘画作品中的语言却很难去阐释清楚文学里的一些意境。这原因在于文学能够去突破时空的限制,给读者全面的展示作品里广阔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一来就让文学语言又具有了广阔性。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展示了那个时代一贾家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情况以及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文学的广阔性也表现在了其能够清楚描绘出各类人物在不同情况下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就经常生动地描绘出那些底层小人物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感情。再比如文学作品里一些不太适合去用造型艺术给予固定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的形象,如果二人用普通的绘画方式去加以描述,那么便会缩小二人在文中所起到的代表性。由此可见,文学相比于传统绘画在语言艺术方面确实存在着绘画所不具有的特长,这些文学独有的特长也反过来影响这绘画史的发展。
2创作手法借鉴于文学作品之中
2.1 借鉴文学作品中寓意、象征的手法
很多的文学家在创作自己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总是习惯在文中将主观的情感去附属到客观的事物上,从而去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交融,使得文章中的事物赋予了情感,读者读起来真实、感人。而许多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去借鉴那些文学作品里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并把它们寓意在画面当中,使得绘画有着深层的负载内容。
2.2 借鉴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处理
我国有句古话是叫做:“名画未有无故事者。”在小说、叙事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是文本的一大重要因素,而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通常也会去借鉴这一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要素。很多画家在为绘画作品取景时,常常会截取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时刻去作为绘画的题材。同时,画家们在为了能够去克服掉传统绘画中不擅常表现事物过程的缺点,书画大家们也开展了如何去增加画面内涵的探讨。最终,画家们选着了现实生活中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来去作画面的取景,使得画面中故事的前后都能够去从画面里这一瞬间得到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清楚的故事解释。比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选择了吐蕃使者禄东赞前来盛唐朝见唐太宗时的宏伟场景,通过一张《步辇图》直接将盛唐时期蔼然可亲、礼尚往来的外交姿态以及当时的官僚体系一一展示给了阅画者。由此我们可见,在古代传统绘画中,画家们所去表现的每个画面细节也正如同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每段故事情节一样,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2.3 借鉴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对对比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去使得文章中事物的特征比现实生活中更加鲜明。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相同,在绘画中,画面也需要有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因素存在,绘画也忌讳出现用力太过平均的现象,均匀的用力会是的画面没有节奏,整幅画也会变得苍白无力且平庸。古时画家们在对自己画面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这种对比的作用,将传统的点、线、面以及黑、白、灰等画面元素结合起来,从中把握画面中的疏密关系,给画面赋予节奏感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去突出画面的主题。
3 创作风格受文学思想的影响
3.1 西方写实风格受古希腊哲学影响
在西方,由于早期画家们受到当时哲学中模仿论的影响,画家们在创作时将存在在物体上的光影关系作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在早期,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便提出了“形式美”这一概念,并且后来又把“造型”这一词用在了雕刻艺术上面;而柏拉图也提出过“绘画是模仿事物的本质”的理论。后来随着画家们开始对物体上的光影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以维泰洛为首的“透视”理论也开始出现,西方写实绘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2 我国写艺风格受传统文化影响
与西方不同的是,早期孔子便强调过“文艺”应是服务于“礼教”,这也使得中国画至始至终在沿着写神、写意并做到画面效果形神兼备的一种目的去发展,并没有如同西方一样以写实之美、造型艺术为最高标准,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形象下以神态与意境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追求尽善尽美。因此我们看到的中国画在我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形象下并非如同西方重于表现和强调空间立体的三维效果,追求造型上的准确,而是向着让画面富有装饰性和表现性的方向去发展。
3.3 创作题材来自于文学作品中
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许多的创作题材都来自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早期孔子就强调绘画的意义,他认为文艺是为礼教而服务的,而这一最早初的创作目的,也就决定了国画的创作一定会以部分文学作品为题材。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画中所描绘的表示曹植《洛神赋》中的图景,清代画家孙温的《红楼梦图册》中所描绘的也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情景。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广泛的存在一直深刻的影响着画家们的绘画创作。传统的绘画虽然有较强的具象性,但是画面中所呈现的内容是固定且缺乏延续性的,而文学作品中独有的语言延续性和无限的表现力恰恰是绘画中所需要的,画家从中借鉴相关手法,从而达到弥补画面不足之处的效果。在作品风格上,文学文化思想至始至终的影响着画家们对绘画的创作,画家们从文学作品中选取创作题材,并最后根据自己所处在的文学文化环境,恰当的使用点、线、面和黑、白、灰去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区欣文 . 美术 . 试论“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J]. 大众文艺,2011年14期:42-43页
[2]吴献生 . 绘画 . 谈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教学[J]. 新美术,1985年第3期:9-12页
[3]王斌 . 艺术理论 . 浅谈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认识[J]. 美术大观 . 2008年第2期:120-121页
[4]李冉 . 美术 . 试谈影响绘画创作的因素[J]. 大众文艺,2014年第6期:124页
[5]马丽华、黄秋实 . 文艺 . 关于美术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探究[J]. 芒种,2012年第14期:233-234页
作者简介:
张凤桐(1998.6—),男,汉族,山东枣庄,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