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探究
【摘 要】测试作为检验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建立全面、科学、系统的测试体系,克服传统测试中成绩阐释数据匮乏、诊断性教学后效不强、组织耗时耗材等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校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现状,对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提供反馈。
【关键词】网络数字平台;测试
引言
作为学生英语水平检验及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闭环,测试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重要环节。2018年“新时代英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与大学英语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端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英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走入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走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大学英语测评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 “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和反馈机制,促进自我改进和提高”。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渐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测试、课堂管理等改革环节。
国外对于语言测试的研究多集中在原理阐释、测评质量(信度、效度、后效)(Bachman,1990等),为实践方法提供指南;技术层面改革源于1971年Lord计算机自适应考试概念。90年代初,以美国研究生入学网考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化语言测试应用并发展,如托福、雅思等;国内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测试研究集中在测试模式的构建(张景京,2018等),从测试标准、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阐释系统化的构建思路;测试实践探索(赵立霞,2018等),如命题等内容的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层面,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于2008年在试点院校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校本学业测试在北外等高校开展。基于2018年以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入融合的必然性,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测试改革在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展。
一、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思路
以基于iTEST系统的大学英语网络平台无纸化测试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中对于知识、能力、文化素养的要求为测试目标,建立基于大学英语分级(I、II、高阶)、分类(通识英语、国际化英语、学术英语)标准化试题库,增强终结性测试效度及对教学的设计后效。同时,结合大学英语“主题”项目教学下测试主题(教育、生活方式、文化、意识形态)、测试形式(主、客观)、测试内容(学习过程维度中的学习方式、参与性;学习效果维度中过程性测试成绩、专项技能、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过程性测试内容,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标准化测试体系。通过网络测试的数据化、多维化、动态化反馈信息,从语言知识技能、能力发展维度对错误类型、错误占比、学生自我数据跟踪、同伴数据纵向对比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水平学生的语言技能掌握程度及能力发展特征,促成教师教学的积极反拨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调整,进而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问题导向型诊断性教学实施路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二、我校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测试实践
1. iTest测试平台
作为综合测试管理平台,“iTEST 大学英语测试与训练系统”集测试、自主训练等于一体,是我校自19年实施大规模网络平台测试采用的主要测试平台。通过在线标准化英语测试、个性化英语技能训练、数据化测试分析、针对性教学
诊断等方面为高校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评测,解决了传统测试中成绩阐释数据匮乏、诊断性教学后效不强、组织耗时耗材等问题。其测试功能包括试卷管理、手工组卷、创建试卷模板、添加试卷、考试发布、考场记录、页面监控、主客观题阅卷、测试记录、(班级、年级)成绩分析等内容。通过该网络数字平台,实现了组卷、测试实施、主观评阅参考、客观评阅、成绩分析等闭环环节,提高了组卷的质与量,丰富了测试内容,如音频、视频形式多样,跟读、填空、访谈、采访等内容充分,简化了阅卷流程,如支持客观题机器阅卷,主观题提供机器阅卷参考,并基于大数据形成针对性数据反馈,形成了个人、班级、年级成绩报告。
2. 我校基于iTEST测试平台的机考实践
自2019年开始,我校开展大规模基于iTEST测评平台的测试实践,逐步完成了基于动态、多层、分级的校本大学英语网络平台测评实践,自建校本分级、分类题库23个,试题379套;阶段性及终结性线上测试60场,共计20515人;发布日常模拟及相关测试234场。
此外,积极建设配套网络数字平台测评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随着iTEST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与之配套且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语言学习效果及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基于此,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将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成绩、口语成绩、期末测试成绩列为学生学期综合评价指标,学生最终的成绩包括:过程评价60%(平时成绩50%(综合课40%+口语课10%)+期中测试10%)+终结性评价40%(期末线下口试10%+期末线上笔试30%)。
具体评价体系各部分组成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及单元测试(学习通、U校园等网络平台计分)、线上学习(学习通、U校园等网络平台计分)、课堂参与度、口语课堂活动等。
(2)期中测试:主要考察听力及阅读理解能力(Itest平台测试)。
(3)期末测试:
线上笔试:主要考察阅读理解、写作、翻译能力(Itest平台测试)。
线下口试:主要考察口语表达能力(网络平台试题库)。
三、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的启示
1.配套题库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学生英语水平检验及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闭环,试题库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显得尤为重要。自ITEST大学英语测试开展以来,每年承担本硕层面近5000名学生、30多个考场、70套组卷的工作量,对教师集体组卷的试卷效度与信度要求逐步提高。为实现能力导向评测的全面性,评测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评测数据的反馈教学的针对性,开展与时俱进的英语机考试题库建设项目迫在眉睫。
(1)满足高质量大规模标准化测试科学性的需要。
作为考察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重要闭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标准化测试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针对性至关重要。闭环终结性评价迫切需要信度高、效度高的测试内容以反映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贯彻实施,促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2)基于标准化测评“大数据”反馈的针对性教学需要。
依托英语iTEST 平台测试系统、题库管理平台,基于机评与师评批改数据,形成在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四个维度的具体批改反馈、典型错误列表,生成的写作语料和大数据分析报告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提供反馈。
(3)推进教、学、评、研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以标准化测试数据为基础,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形成教、学、评、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2.配套题库建设内容
经过我校一年多的网络平台测试实践,对于标准化测试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自1987年起,由教育部主办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其社会认可度较高且受到国际主流英语测试项目托福及雅思的考试机构的高度关注,国际语言测试界赞誉较为广泛。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断改革,为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了一定外语参考依据。因此,引进效度高的四六级考试题库,辅以校本分级试题库,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符合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分级质量要求。
鉴于此,基于网络平台的试题题库建设目标及内容设定为:建设科学性、系统性的分级题库(包括大学英语I、II、基于四级、六级程度标准化题库的高阶题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英语培养目标需要,配合开放型、特色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形成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全校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长期稳定的高水平评测、研究团队,基于平台“大数据”进行教研的相关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3. 标准化分类、分级试题库的信、效度检验。
试题的信度、效度是标准化网络测试实施的关键。基于网络平台的测试结果,即学生的成绩反馈能从数据测算出试卷成绩优良及的分布比重以及各试卷内容如听力、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部分针对性反馈,进而从整体成绩分段呈现及试卷测试内容方面检验试卷的信效度。但实施过程中受试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水平不同,加之测试进行至今时间不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验结果。此外,鉴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试卷题型的覆盖面多由客观题体现,且选项中多为单项选择,不能完全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继而在一定程度影响到试卷的信、效度。
4.基于写作平台的主观评价融合
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iTEST平台对写作、翻译等主观部分提供相关的评价参考,通过比较教师们的主观评价结果,发现平台提供的主观参考分值评阅还不能完全达到高质标准,集中体现在翻译部分的逐字比对及写作部分对于语言内在逻辑方面的评阅误差,且缺乏对于主观部分的错误提示。建议将句酷批改网等写作平台链接到测评平台,实现主观部分的错误呈现及正确提示,以帮助学生在试卷成绩发布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主观部分技能提升,以此提高学生的纠错、改进、提高的自主意识。
5.过程性、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测试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规模测试及过程性测试的实践数据,围绕标准化题库建设,过程性测试内容、教学反拨,制定标准如终结性测试命题标准,过程性测试任务、内容、标准,诊断性教学实施路径,结合前期大学英语课程测评体系、效度检验、计算机语言测试发展等理论及背景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调查问卷、访谈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过程性、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测试体系的系统性构建。
6.教学硬件和软件保障。
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试需要提供完备的基础性设施保障,如线路安装条件及空间范围符合的计算机机房等,此外,优秀评测团队为网络平台测试实施提供保障。为推进基于Itest平台的大规模测试顺利进行,组建技术水平强、专业知识扎实、评测组卷丰富的教师评测团队必不可少,以确保学生评测前测、正式测试指南文件制定、实施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努力建立科学、系统的测试体系,加强数据驱动的多维评测结果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诊断性教学后效,探索“主题”项目教学下技能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诊断性教学实施路径,进而实现评、测、教、学紧密结合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模式是测试改革的实践目标。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测试改革对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测评的深度融合,发挥测试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反拨作用,大学英语教改深化推进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对于践行“以练促学、以测促教”理念,构建数据驱动的科学、系统化测试体系,深化大学英语教改,推进大学英语测评方式网络数字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系统的“主题式”项目教学过程性测试内容的有效性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问题导向型诊断性教学对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实施路径及效果的思考都是未来基于网络数字平台测试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桂诗春.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郑晓英,朱海燕.大学英语”课程信息化测试模式改革与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33-138
作者简介:
王欣,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
杭达,男,吉林蛟河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网络数字平台的大学英语测试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LL94646201907260030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