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视角下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粤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是粤港澳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和受到现在娱乐产业的冲击,粤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粤剧自身和新闻媒体三个方面,尝试将粤剧进行传承与发展,扩大粤剧的影响力和受众面,以此促进粤剧的可持续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粤剧传承与发展现状
粤剧,起源于南戏,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流行于粤港澳等粤语地区,在岭南地区家喻户晓,极负盛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粤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物质文明、现代科学技术、外来人口等多方面的冲击,面临着越来越少人关注粤剧、学习粤剧、演绎粤剧和传承粤剧等严峻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粤剧影响范围缩小。据报道,即使是粤剧主要起源地的广州,仅有6%的被访者知道粤剧是广东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3% 的人表示对粤剧有好感,并且,这一部分人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者。二是青少年观众急剧下降。青少年三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娱乐节目,加以粤剧的艺术演绎内容和表演方式相对传统守旧,更多的是适合五六十岁“老字辈”的口味,因此,导致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去关注粤剧,更别说学习和传承粤剧。三是缺乏传承人。虽然,粤剧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后得到了短暂的发展,但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时期比较而言,粤剧存在业内专业演员青黄不接、人才流动停滞、粤剧导演和编剧寥寥无几等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粤剧传承与发展对策
1、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和引导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是粤剧传承与发展基础和首要条件。目前,政府层面依然缺乏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和顶层设计,例如缺乏建设性的传播计划、支持资金、激励办法、方向引导等,这一定程度制约了粤剧的传播和发展。众所周知,当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具有艺术价值、处于濒危状态以及有完整的保护计划。政府鼓励和支持粤剧乡土化传播,把粤剧乡土化作为保护计划的重要部分,对于挖掘偏远乡村潜在的观众,扩大粤剧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同样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何进行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其一,可借助传统节日或庆典活动进行下乡表演,例如春节、元宵灯传统节日、粤西地区的年例、祠堂进宅等,都是粤剧推广的好时机;其二,发挥教育部门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粤剧进校园,培养中小学生对粤剧的兴趣,有必要可开设兴趣学习班以及组织粤剧教学等活动;其三,组织和鼓励剧团下乡表演,特别是交通、通讯等较差的偏远地带,他们接触粤剧和了解粤剧的渠道较少,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这部分地区的百姓走进粤剧;最后,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成立专项计划,以实际行动落实和推进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粤剧是岭南地区的瑰宝,也是中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政府带好头,拿出得力举措,鼓励和支持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必定能另辟一条粤剧繁荣昌盛的道路。
2、立足粤本土文化,创新和发展粤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粤剧要在乡村地区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在时代的潮流中呈现勃勃生机,同样需要创新,而且需要和当地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传统的舞台艺术,粤剧起源于广州、佛山等一二线城市,但不应受限于城市,而是积极往乡村传播、发展和推广,并且以乡村为立足点,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生活习惯及历史文化,敢于对粤剧进行创新。
第一,对粤剧演唱语言进行创新。广东省主要有粤语、潮汕话、客家话、雷州话等语系,然而,目前粤语的演唱主要以粤语为主,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粤剧应大胆结合不同的语系进行创新;第二,对表现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比如说电视艺术与粤剧相结合,通过现代剪辑技术,优化画面,凸显粤剧的艺术特征;第三,融入乡土元素进行创新。只有将乡土的元素流入粤剧的血液中,从表现主题、核心内容到语调和发音都进行改动创新,添加具有“乡土风味”的故事、词汇,创新粤剧才能表现得更具“乡土”味,更接地气,更贴民情。对粤剧进行乡土化传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创新要立足于乡村,源自生活,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进而推进粤剧的乡土化传播。
3、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
融媒体作为新型媒体,改变了传统单一媒介传播的方式,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多种不同的媒体,在宣传、内容和人力等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整理,使达到宣传互融、内容兼容、资源共享的效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粤剧要在乡村中取得良性的发展和传承,可依托融媒体强大的功能,建立有效的传播模式,在乡村开发良性运转的粤剧市场,扩大粤剧在乡村的受众面好影响力。利用融媒体在粤剧乡土化传播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利用融媒体技术,开辟适合粤剧乡土化的传播途径。融媒体集有多种优势,拥有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支持,可通过建立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开发APP等方式传推送粤剧,建立更多渠道供乡村百姓接触粤剧、了解粤剧、赏析和学习粤剧;第二,搭建粤剧体验平台,提供粤剧“沉浸式”的体验传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都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与行业机构共建粤剧的体验平台,在乡村创建以粤剧为主题的交流团体,邀请粤剧艺术家讲授粤剧知识及粤剧表演等,鼓励乡村群众在“听”和“观”的过程中尝试“沉浸式”的表演体验,培养他们对粤剧的兴趣。第三,利用融媒体,鼓励乡村群众积极参与粤剧传承工作。乡村分布散、范围广,“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表明了各乡村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百姓参与粤剧的改编、表演等传承工作。
三、结语
粤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不容乐观的发展困境,只有充分认识问题的严峻性、正视问题重要性,积极寻求粤剧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出路,扬长避短,方能化解危机,使粤剧在时代的潮流中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张誉瀚,男,广州工商学院音乐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