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中的实体

吴文浩
  
作文指导报·科教视野
2022年8期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并不是直接产生,而是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形而上学》篇中,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进行了修正,他的实体理论对之后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将主要阐述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与演变,并对两篇中的实体范畴进行对比。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进行了最初的定义,乃是既不可以述说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在《形而上学》篇中对实体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修正,他多次强调真正的实体就是“这一个”。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提出与完善也受到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他用本体论与四因说试图说明柏拉图理念论的虚无与缥缈,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摆脱时代以及前人思想的束缚,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范畴篇》中的实体

实体学说作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希腊文中实体即ousia,很难找到一个对这个单词清晰准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去理解发现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定义。而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下了一个最初的定义:实体,就其最真正、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既不可以用来述说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根据他所给出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具体的某个个别事物即是真正的实体,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实体。在《范畴篇》中,他又把普遍的共相“人”“动物”等“种”“属”追认为第二实体,种是对多个具体事物本质的概括,如“牛”“人”“马”属是对一些不同种事物的本质的谓述,如“动物”“植物”。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将实体分为谓述标准即是否谓述一个主词与依存标准即是否依存于、寓于一个主体之中。按照这两个标准可以把存在者分为四类:其一是不谓述主词,不寓于主体中;其二是谓述一个主词,不寓于一个主体中;其三是谓述一个主词,寓于一个主体中;其四是不谓述主词,寓于一个主体中。概括的说,在《范畴篇》中得出的实体的特点即实体不在主体之中,没有相反者存在,没有程度上的差别。第一实体的特点是在变化中保持自身同一,意指这一个,其并不做谓词。

亚里士多德为了给抽象的理念注入经验的成分,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构成中有基础性作用,他在《范畴篇》中提出了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时间以及地点、姿态、状况、活动、遭遇。其中实体理所当然占着最主要的地位,“实体”具有几个方面规定性的特征:第一,原初性,“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第二,单一性,表示“这个”即个体。第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的上述两种特征上,而且也体现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没有程度上的差别。按照上述规定性的特征以及十个范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分类: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由上可知,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一实体只能是主词,不述说主语,而“种和属”必须依托于个别事物,它们作为第二实体必须依附于第一实体。①

二、《形而上学》篇的实体

本部分主要对《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进行论述。实体是最初的,因为实体必然寓于每一个事物的定义之中。对于实体最主要的意思,所以是的是、普遍、种被认为是个别事物的实体,还有第四种即载体。其他一切都述说载体,载体自身却不述说他物。不论是在定义上,认识上,还是在时间上,实体都是最初的,只有实体才能够独立存在。所以很显然其他一切都因为实体而存在,其他范畴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不解释事物但是需要其他事物来解释自己,实体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存在的,理念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要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脱离实际的,是对感性世界的彻底否定,也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的观点与立场。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他与柏拉图的分歧点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否定也促使他提出了“质料”、“形式”两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写到“如若质料不是实体,其他又都无从谈起。因为,如若把其他东西取走之后,除剩下质料外就一无所有了。”“故终极的东西,就其自身而言既不是某物,也不是量,也不是任何别的东西,更不是些否定,否定的东西对它来说只是些偶性”我们可以得出,质料是最终的载体,质料也不是实体,质料不能什么都不是,不能独立自存。实体有三个标准,主体(只做主词,不做谓词)、这个(个别事物,有不可重复性)以及可分离性(存在上优先,能独立存在),因此我们不能把实体等同于质料,而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符合标准的只有“形式”以及具体的客观事物,和质料相比,它们更接近实体概念。质料只是内在潜能,是个体这个和分离性存在的可能,只有形式才是客观真实的,它可以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形式”与“质料两方面构成具体事物”,具体事物是“形式”与“质料”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整体,形式存在于质料之前,而且比质料更加客观真实。实体除了具有主体和基础的规定外,还包含有在先和本质的规定。因此,形式较之质料和个别事物更为真实、更为根本,是第一实体。②

亚里士多德“实体”的范畴从《范畴篇》的第一实体以及第二实体再到《形而上学》中的质料、形式、复合物、基质、个体本质以及“这个”,他的实体中的终极主体从“第一实体”到“形式”,再到《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中所书写的“神”,他的“实体”理论的变化虽然论证的内容有所不同有所变化,但是其实亚里士多德“实体”的实质内容是不变的,即具体的事物是真实的,抽象的事物是永恒的、不变的。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不变的理念与原则就是“实体既不陈述一个主体,也不在一个主体之中。”而且纵观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实体理论不难发现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整个学术体系中的基础与核心。

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作为他哲学思想体系中最原则的核心,他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许多缺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他的实体学说进行了不断地修正与完善阐述,他的实体学说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束缚,以及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在哲学史上确实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秀山.永恒的活火[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陆沉.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注释:

①陆杰荣,牛小侠,《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学术交流》,2008年10月

②舒红跃,张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吴文浩,女,汉,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哲学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