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置的分析与探究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组织多篇文章教学,对教师而言课堂的问题设置是极其重要的,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直接体现。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设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等。因此,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比如何进行文章组合,如何选择并确定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中问题链的设置。本文将在教学理论的支撑下,寻找真实高效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寻找到群文阅读教学问题链设置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认知水品和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问题设置;理论知识;教学实践
人教版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教师的教案的设计形式要改一改,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不全是授课的讲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他启发教师在新一轮课改和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问题的创设,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也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教师设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问题,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对课堂问题设置的深入挖掘和有效探究,对于开发课堂潜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设置的合理
问题设置的合理包含许多要素,既指课堂问题设置数量适宜,难度适当,时机恰切;也指问题设置教师问题创设类型多样,形式有效。那么结合几篇群文阅读课例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优质课堂在问题的设置上的合理性。
(一)问题设计的个数与节奏分析
问题的个数与节奏是指针对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递进的问题个数,或是某一段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常见课堂教学中的追问、一点多问、一题多变等。问题群的设置与应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提高学习效果。现将一些经典课例的问题涉及的个数统计如下:
问题是激发思考,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群文阅读的优质课堂问题的设置尤其关键,个数在5-7个居多,不宜满堂问也不宜满堂灌,同时我们不能把提问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地采用。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设置合理的问题距,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
(二)问题的类型分析
问题按内容来分主要分为开放性和封闭式两大类。前者主要立足与对文本的主观性解读,答案不止一个,主要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后者则反之。
以 群文阅读《青春的滋味——以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梁晓声<少年初识悔滋味>、余华<十八岁出远门>》为例的教学设计为例,按问题的内容分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表格。
教师们应适当地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途径、结果的问题,各类开性问题灵活搭配。即在提问时,既要有一般水平的提问,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回忆和再现)、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和应用(解决简单的问题),也要有较高水平的提问,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三)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分析
从提问的内容上要求,必须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群文阅读《古今中外哀祭文——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祭十二郎文>、<应该有天堂>
本节课在问题设置上呈现出明显“逻辑层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那么对于“情感味”十足的文本则不然,它的层次性则更多的像一层层剥离“情感层次”那般,最后意韵十足。如熊东云老师在进行韦庄《菩萨蛮》五首群文阅读教学时,提出以下的思考问题:
问题的层次性如同攀登梯子一般,由已知走向一个个未知也同样能给学生成就感,产生不可限量的课堂资源,达到课堂的优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思维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思维没有联系时,这个问题就太难了,自然就很难激发思考,那么解决这样的困惑就需要“搭梯子”,合理的创设问题层次,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时,那么它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动员学生的积极思考最为有效,因为这样的问题难易适当,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回答。
(四)问题设置的形式分析
教师对所提问题的组织和表达影响学生的作答。如果教师对问题表述不明确或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缺乏思维的定向而失去目的和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明确学生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而又明确的提出问题,注意语言的简明、确切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应注意提问形式的变化,防止产生听觉的疲劳,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中的“情、景、理”大单元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形式是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种形式: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理念中要求“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思考”;也要求“情境营造,促使学生建构与迁移,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整合式学习”。因此在新教材中教学中才更加强调了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纵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他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了那些:先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存在着两种对立意见的问题,老师要在提问上发掘学生语文思维和表达的潜力,教会学生能在生活中找“思路”,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路径”,到书本中找“思想”,到老师的课堂中找“启发”,还可以通过比较找“方向”等各种途径。
因此这种备课成为“问什么”和“怎么问”的深入又独特的思考,这不仅符合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也符合了“三新”的理念,是每一位教师探索精彩课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P116
[2]张超.“群文阅读”教学法在高中古代诗文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学.2016.32-33
[3]李祖文.2015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冷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1期
[4]孔景侠.2016.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期
[5]李祖文.2015.群文阅读,想说爱它也容易[J].新教师.2015 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