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幼儿园环境创设
——创设良好环境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摘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积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园所环境并有效地利用,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创设;环境优化;环境育人
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语言、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获得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陈鹤琴先生也对幼儿园环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有这样的阐述:幼儿园应成为“游戏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和阅读环境”,陈先生还认为,“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使儿童能认识环境、接触环境以至于创造环境。”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力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活动场所,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更好的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使每一寸空间都能发挥教育作用,成为具有高教育含量的资源。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是来源于幼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幼儿发展的过程,其成效应反映在促进幼儿发展的结果上。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一百种儿童的语言》中介绍“学校的主要教育手段和工具吸引着孩子们在一些诱人的长期方案中流连忘返。这些方案都是在优美、健康和充满爱意的环境中进行的。” 环境与孩子是始终共存的,孩子既可依赖于环境,也可作用于环境,孩子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他成长的质量,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极其重要的。很多幼儿园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创设中存在着很多的盲目跟风,在此来谈谈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物质环境
(一)室内活动空间的合理规划
第一,可以把幼儿园空间进行小型分割。可根据各种活动的不同性质和功能进行区域划分,活动室需要有便于幼儿移动、建造、分类、创造、摊放物品、制作、实验、专版、与其他幼儿一起活动、存放物品、展现作品以及便于个别幼儿、小组和集体活动的空间。同时可为幼儿创设具有现代意识的活动室,有发现室、劳作室、科学室、电脑室、动手室、体能室等,根据教育的目标,分阶段投放各种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时间、探索,从中发现问题,常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自己的发明创造。在这里幼儿的操作动手能力,大脑思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都得到发展,他们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发明成果,体验到了成功的的喜悦。可改造睡眠室为区域活动室,原活动室与可移动的睡眠室合二为一;利用走廊开设种植区域;讲区域互动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资源共享。我国幼儿较为流行的分隔方法是活动区。这种分隔活动空间的方法自有其优越之处。其次,要考虑活动空间密度大小和组内人数的情况。活动空间密度是指在活动场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参与活动的幼儿的多少。这是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发现,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达到一定的界限,会使幼儿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例如等待,无法展开有效深入活动。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适当的活动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的状况。活动空间的大小应当能符合幼儿的多种活动适用于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又有能让小组幼儿活动的中空间。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设置适合个别儿童单独活动的小空间。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应适当的为幼儿创设安静私密的独处空间。私密小空间在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和其他一些情绪情感的需要上是相当重要的。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
第二,室内其他空间的创设与利用
墙面:应创造富于童趣化、艺术化、具有鲜艳明快的墙面,可设置操作的空间,让幼儿可以感受到亲切、有趣、参与的感觉。所有的东西是根据幼儿的身高来设计的,这样便于幼儿观察和选择。一米以下,以幼儿装饰为主;一米以上,师幼共同完成。进可能使用可变性强的软强,可以随时对不知的软墙上的材料进行拆除、移动、更换等。墙饰表现的主要特点有:
1.环境与教育活动相呼应,两者浑然一体;
2.墙面体现的具有发展性、阶段性、过程性、欣赏性。
3.墙面是孩子学习活动过程中和结果的记录,记录了孩子们重要的阶段性学习与活动成果。
4.墙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有利于帮助孩子们梳理和提升关键经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5.具有美感与审美教育价值。
楼梯:要充分合理利用楼梯的墙面和地面,如靠右行走的规则脚印和幼儿作品展览等,同时要保证楼梯的安全扶手及防滑的表面,便于清洁。其表现的特点是:
1.安全性 2.美感 3.教育性 4.参与性
天花板:可设置便于悬挂玩具的移动装置。
走廊:走廊的管线重组,可适当种植植物和摆放盆盆罐罐,并安防在能及时被观察的处所。
活动室活动区设置:活动室内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班都设有不同的活动区:角色游戏区、建构区(大型建构区和桌面小积塑建构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等等,高质量的区域设置能与幼儿互动,将有效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规定区与区之间不能相互随意往来,而且每个区严格限定人数。这样致使活动区常常成了限制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进行交往的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非常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加以研究与改进,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室外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室外物质环境的创设要合理安排空闲角落与场地,充分利用园内自然物,场地设置要富于变化,有平地、缓坡、土坑、阶梯、木屋、帐篷、迷宫、树丛等,幼儿在这样的场地上游戏,将获得自然而均衡的发展,还可以提供轮胎、木桩、板条、水管等各种废旧材料和自然物,供幼儿创造组合,引发幼儿丰富的想想和多元化经验,满足他们深信健康、认知建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需要。
1.场地划分区域化。基本分为器械区、游戏区、沙水石区、休闲区、动物区、植物区、生活学习区和科学观察区。
2.设备器械多功能话。如在玩沙区接入水管,玩沙玩水相结合;在沙坑区,两根绳挂在一块板就是浪船,沙坑有事安全软地面。
3.场地设置游戏化。
4.场地上可以置放各种建筑材料以及废旧的设备设施和材料。在场地上一般教育者带孩子开展各种自然活动。
(三)幼儿园环境材料的投放
材料的量和质对物质化境的教育成效将产生重要影响。材料的互动性、消耗性与非消耗性、资源性与工具性都要纳入选择范围中。首先我们要关注材料的自然性和地域性。材料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来源于生活的、符合地域特点的、随处可见易于搜集的。第二。关注物质材料的自主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关注物质材料的探索性和互动性。第四,关注物质材料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四)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幼儿的双手和大脑,让幼儿参与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还能引导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不断变化的环境(动态化的环境)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环境中布置的东西如果长时间一成不变,就会失去教育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环境能及时地表现孩子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在这样动态的环境中便会不断思考、享受探索的快乐和幸福。
第二、丰富多样的媒体信息(立体化的环境)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布置墙饰、区角等物质的“硬环境”,而逐渐发展为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媒体信息(如虚拟网站)创设现代化的物质“软环境”。使环境的创设呈现立体化。
第三、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我们所提倡的墙饰是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不断与之“互动”的墙饰。在每阶段所创设的墙饰或区域活动材料的内容均来源于课程计划中目标及幼儿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
当你走进中班年级组的各个班级,不同介绍也无绝交谈,只要留意整个环境,你就能“阅读”其中蕴涵着的教育信息。如:在秋天来了的主题中,各班与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和家园及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的材料。各班的主题墙多角度的凸现“秋天”,如中一班从秋天的种子入手,采集或收集秋天的各类种子;中二班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切入点,创设了蔬菜、水果拼盘;中四发动家长采集秋天各种野花、芦苇花、狗尾巴草、树叶,组织亲子活动“艺术插花”、树叶书签。孩子们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不仅发展了想象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和材料的能力,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第四、从幼儿的生活和关注的问题中生成活动内容和材料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和关注的问题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更好地制定、调整教育目标,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新课题,发动幼儿一起研究、探讨、寻找答案。如幼儿在户外的活动中,捕捉到了蜗牛。在观察蜗牛时,有一组孩子竟然目睹蜗牛产卵的现象,孩子们望着晶莹透亮的小白点兴奋极了,叫来了其他小伙伴,“小蜗牛为什么不会象妈妈那样爬行呢”老师并不急告诉孩子答案,“我们一起来观察吧”。孩子们发现壳口有一层薄膜把蜗牛的身于体封在壳里了,小蜗牛钻不出来了。“那小蜗牛什么时候才出来呢”。于是这位老师及时把握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回去与家长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家长们从书上、网上搜集了有关“蜗牛”的知识、图片。“原来蜗牛也要象小鸡那样,经过孵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蜗牛”,接着他们又组织幼儿创设了“我的发现”、“壳的舞会”等系列活动的墙饰。正是由于教师参与了幼儿的活动,形成了合作的师幼互动,使孩子感到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而“动”,同时也使教师更及时、真实的了解教育对象,更好的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人文环境
第一、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要。幼儿园不是学校,也不是寺院教堂,乃培植小孩子的园地,也就是扩大的家庭。我们要重视建立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可设置家庭式或社区式的学前学校,即要求孩子的人文环境象小家庭中一样的温馨亲切,从而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第二、与社会接触,融入社会
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幼儿的教育决不仅仅在幼儿园。周围生活中有着广泛又有利的诸多教育因素、教育资源,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尝试与家庭、社区多方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环境,整合幼儿园的课程,将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加强家园共育
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园与社区及家庭的合力作用。要建立完善的家园合作教育管理网络,明确职责,通过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家校沙龙、家长自愿者活动,家访、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而起到支持家长与教师合作的内在需求,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不断提升环境创设的整体效果。
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积极的环境激发每位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幼儿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幼儿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