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郭笑妍
  
三悦文摘·教育
2021年40期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系统化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2021年11月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综合保障”。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经历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高校应充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尽可能完备的心理健康育人体系,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开发潜能,调整认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育人;创新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学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差异过大。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各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要快速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身份,并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在进行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时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无法匹配的情况,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繁杂信息扰乱学生三观。如今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被学生获取,尤其是现如今的网络信息过度复杂,信息传播速度极快,部分学生缺乏明智的分析与理性的认知,缺少信息辨别能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环境改变导致学生心理不适应。人们的生活环境对心理变化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有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自理自立,面对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会因为不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出现心理变化,还有一些远离家乡的学生,会因为初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生活环境但又无法及时消解心中的负面情绪,导致长时间压抑自己而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目前各高校存在专业心理教师短缺、心理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课时安排少、心理课程无人选课等多种问题,部分学校的心理课出现程式化情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生个性缺陷。部分学生从小叛逆、敏感、多疑,或者性格内向、自卑等,同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产生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需要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学习环境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压力、个人情感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父母期望的压力、经济困难的压力等多重压力,当学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同样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校、社会和家庭需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调整自身期望,避免出现无所适从、惶恐、自卑等心理问题。

从学校角度来说,一是要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和各学院应建立并完善危机个案应急处理院,组建心理危机预防小组,明确重点干预对象及基本特征,制定心里危机转接方案,心里危机处置方案,心里危机善后处理体系等,从预防、突发、处置、善后等多维度制定相关规定,并明确心理咨询流程、心理学生档案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二是要提供条件保障。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中提出: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三是要提供资源保障。学校和学院应为相关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提供形式多样的资源支持,为师生提供“线上+线下”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通过记录生活之美、学习之趣、亲情之暖、课外之娱、体育之乐,坚持正向、阳光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托QQ、微信和微博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平台,观察学生最新的生活状态和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事,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等。

从教师角度来说,一是要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调整认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识别者、调节者、开发者。实现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需要辅导员在加强学习实践、注重能力提升、创新活动开展、加强协同联动等方面下功夫[1]。辅导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引导学生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做自信的自己。二是要引导学生消除不合理的信念。教师应积极通过心理治疗技术中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指导我们如何消除不合理信念,该技术包括ABCDE五个重要元素,即A——accident,事件,引起压力反应的主要刺激。B——believe,信念系统,对A的非理性想法(伴随着具体的消极自我对话)。C——consequence,结果,由B引起的消极身体、精神行为后果。D——debate,辩论,对每一个B以更理性和更合理的信念和自我对话代替的过程。E——effect,效果,评估辩论过程对C的效果。三是要引导学生做乐观主义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转换心态,避免出现悲观心态,将悲观的消极想法转换为积极的乐观想法,例如,当学生在为自己矮小的身材而自卑不已的时候,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干预信号:别忘了,你还拥有健全的四肢、明亮的双眸、正常的智力,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啊!

三、结语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重重压力,导致大学生各类心理问题频发,这也给我国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应切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形成一体化的心理育人队伍,提升心理育人时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时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2]。因此,各高校应该协同多部门协同努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条件保障、资源保障,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压力,更高程度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能够及时调整好心态,进一步明确健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婷,易灵芝.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提升路径[J].国际公关,2023(03):161-163.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3.03.058.

[2]穆丽娜,包涵.浅析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路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6):61-63+74.DOI:10.13787/j.cnki.43-1374/z.2022.06.013.

作者简介:郭笑妍,(1992.1.22-),女,满族,籍贯:北京延庆,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