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文化互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国际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应置于中国学生同等重要地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应有效区分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注重三种交往层次,建设跨文化互解视域下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本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存问题,提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建议,构建跨文化互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跨文化互解;提升机制
一、问题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2条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11种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16种安全”,增加了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和深海安全。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率先垂范,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同时不忘向世界人民积极提供医疗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各国人民频频传来感谢之音。然而,一些杂音却混淆其中,企图扰乱视听,恶意诽谤,其背后隐藏着有较强政治意图的势力作祟。一部分外国政治势力和媒体是新冠肺炎疫情谣言策源地,可见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始终存在,且可能无处不在。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但是随时国际局势变数的增加,一些敌意势力通过自身或借助缺乏安全意识的我国高校大学生或国际学生为媒介引诱其犯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某些来华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与合作导师在实验室中研发的新技术,很有可能在缺乏安全意识的情况下无意泄露。
作为世界观正逐渐形成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和来华国际学生,面对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极易迷失方向。另一方面来华国际学生本身带有不同背景的印记,一些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的中国学生也极易由于尚“奇”心理或其他诱惑而身陷囹圄而不自知。因此,我们既要保护中外学生面对外部势力危害国家安全时能够识别,又能在增强中外文化互解的视域下,充分辨别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或是真正引诱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因此,做好良好的跨文化互解工作并在基础上提升中外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应该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提升中国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保护正常来华国际学生的合法合理权益,促进弱意识形态的中外文化互解,倡导新型、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项“润物细无声”且极为重要的工作。面对教育全球化的历史必然,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培养知华、友好的来华国际学生,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互解,是多层次提升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新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存问题
研究对8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312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中国学生对文化安全意识尚有提升空间。 当问及“是否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自豪”,“是否认为某些西方文化、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优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时,86.7%的学生均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自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认为有些文化仍需改良”。
2.2中外学生对潜在的安全问题仍需提高鉴别能力和责任感。
大多数学生能有效识别明显的安全问题,但对于潜在的安全问题意识仍显不足。如当问及“假如不明身份但表现出很友好的人请你帮忙把陌生包裹转交给某位同学或者放在教学楼/宿舍楼的某处,您会怎么做?”时,21%选择“毫无防备,热心地帮助他/她”,71%选择“有心理防备,委婉地拒绝”,9%选择“识别这种行为背后有可能有危险性,提高警惕,拖住对方,并报告学校相关人员”。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警惕意识,认为存在一定危险性,会委婉拒绝,但大都没有在识别危险后拖住对方,报告学生相关人员的意识。此外,仍有少部分学生毫无安全意识,无任何心理防备,发挥“助人为乐”的精神。再如,关于信息安全问题,当问及“当您和导师的研究数据涉及保密时,您是否能主动规避风险,采取数据加密,或其他措施,保护数据安全”大多数学生都能坚决主动规避风险。但当问及“当您身边的中外同学或亲属跟您闲聊,询问关键技术的研究问题时,您会怎么做”时,63%选择“坚决不告诉”,34%选择“碍于面子说个大概”,3%选择“炫耀自己和盘托出”,这告诉我们大学生在放松的生活环境中,对于潜在的安全识别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是加强教育的重点。
2.3中外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到位。
当问及“是否认为国际和国内燃油价格的变化、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质量不断下降属于国家安全问题”时,46%认为属于国家安全问题,41%认为不属于国家安全问题,13%选择了“不确定”,将近一半的学生能认识到其属于国家安全问题,但大多数学生对燃油价格变化、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尚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4.面对教育全球化的历史必然,缺乏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对中外跨文化互解意识的重视。
当问及“假如外国朋友(同学)向你了解党(团)组织生活,你会怎么做,并对其中某项活动提出质疑时,你会怎么做”时,63%选择“积极解释其合理性,坚定‘四个自信’,争取其认同”,31%选择“大概解释下,但不能生动让对方产生共鸣”,6%认为“不需要多解释,内心也不太理解”。当有外国学生对中国国情感兴趣时是“讲好中国故事”最佳时机,但大多数学生未能抓住机会,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使对方产生共鸣。
2.5高校对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与管理仍显不足。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未正式组织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在新生入学前从未组织过国家安全意识的相关测试。目前思政课中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缺少缺乏案例教学,学生未能全面了解何种类型的事件属于国家安全问题,相关课时较少。
三、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建议
3.1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
从上述调研得知,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对潜在的国家安全问题鉴别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高校对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未形成有效互动整体。因此,应增加国家安全教育必修课,将这一议题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2国家安全观教育中注意中外大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方式
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外学生接触频繁,对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应注意方式方法,在跨文化互解的基础上,明确在学习研究中的底线意识,并在国际共同安全观的基础上做到达到心理共识,做到所在学校和研究领域机密内容的保密工作。
3.3打破单向灌输,区分交往层次
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多是通过讲座、活动等方式的单向灌输,大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认为新时代国家安全观教育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应培养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中—中”“中—外”“外—外”三种交往层次,在跨文化互解基础上,排除误解,有效识别国家安全危机行为,从而积极发挥高校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变危机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
四、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建设
在教育开放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中外大学生群体的国家安全观教育也存在着个性化与复杂性特点,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应贯穿中国大学生与国际学生从录取、培养到毕业的全过程,建设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是提升其安全意识的有效保障。对国家安全意识的识别和预警处置是建设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的重要前提。
4.1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问题识别的四个层次
我们认为国家安全意识识别和预警处置,按照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较难识别国家安全问题,无意识状态下犯错,是最低层次;二是能够识别国家安全问题,但不能较好应对;三是能在中外文化互解的基础上辨别国家安全问题,并能够自我保护和防范;四是能辨别国家安全问题,能自我保护和防范,并且在对外交往中能化被动为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外文化互解的客观情况基础上为祖国赢得更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鸣者”。
4.2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建设
我们认为应建立“全过程”培养的国家安全教育观,建立“录取—培养—毕业”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全过程”提升机制。首先,在录取阶段,对中国学生应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在线心理测试,通过者予以录取,未通过者同样予以录取,但需要入学后进行心理辅导;对拟来华国际学生来说,应进行跨文化交际在线心理测试,考察其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识倾向,通过者予以录取,对于有严重问题者不予录取。这是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在培养阶段,学校应定期组织国家安全意识宣传和专家讲座,这一形式应贯穿始终,这类显性培养是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最重要的防线。高校辅导员应起到主要监督作用,对问题倾向予以准确识别,并及时积极应对,对问题严重者应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层层上报,并予以处置。最后每学期需要对学生整体的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予以总结与反思。此外,无提示状态下国家安全意识实战演习也尤为重要。学校可以不定期选择某类国家安全问题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考察学生的反应,并予以引导,事后进行总结和指导。最后,在毕业阶段,学校应再次组织中外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信息测试与跨文化交际心理测试,有效把控培养成效,为学生的今后发展给予建议。
五、总结
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教育任务,我们认为提升中国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保护正常来华国际学生的合法合理权益,促进弱意识形态的中外文化互解,倡导新型、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项“润物细无声”且极为重要的工作。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与教育存在五类问题,提出构建“录取—培养—毕业”全过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
参考文献:
[1]曹晓飞.(2018).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02),125-129. doi:10.16580/j.sxlljydk.2018.02.028.
[2]李文良.(2020).国家安全:问题、逻辑及其学科建设.国际安全研究(04),3-23+157. doi:10.14093/j.cnki.cn10-1132/d.2020.04.001.
[3]李科,张正明&问鸿滨.(2015).“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02),63-66.
[4]刘跃进.(2017).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国家安全总体布局.人民论坛(34),38-40.
[5]吕国辉.(2010).新时期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机制探析.中国高教研究(01),75-76.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0.01.018.
[6]彭晶晶&徐凌.(2023).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江西省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04),9-11.
doi:10.19411/j.cnki.1007-8606.2015.02.014.
[7]熊一如,葛金松&杨军.(202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研究.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04),89-92.
[8]许新富,周生虎&曹焱.(202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对策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09),134-136.
[9]曾维伦&赵鸿伟.(2016).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探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03-108.
[10]赵庆寺.(2019).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理念、逻辑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07),99-105. 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9.07.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跨文化互解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JYY-20082)成果。
[作者简介]
杨帆,1987年11月,女,汉,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交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