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我想回家》为例

杨涛
  
三悦文摘·教育
2021年34期
湖南师范大学410012

摘要:在舞蹈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充分体现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给观众带来深刻的体验。基于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以情动人,作品中能够用打动人心的人物,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舞蹈编导所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及其重要性,对于提升舞蹈编创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作品;人物形象;塑造

一、群舞《我想回家》的作品概述

群舞《我想回家》是运用当代舞的动作语汇,塑造了七个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形象,叙述了她们遭遇非人的虐待与折磨之后想要回家而又不可实现的无奈,同时又通过众人不顾自己安危,合力保护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情节,将饱经摧残而又坚韧的妇女形象和弱小无助的儿童形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一)舞蹈创作的故事背景

不同于上个世纪充斥着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文化,《我想回家》的故事线与人物形象是在21世纪先进思想文化思潮中孕育和展开的。以“妇女儿童”为主要拐卖对象的事件也越来越能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近年来我国以“拐卖妇女儿童”为题材的电影也越来越多。《我想回家》表达了恰恰是在这个思想先进的开放社会中,仍然存在拐卖妇女儿童的低劣行径,在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结拐卖妇女、儿童案件640余件。作品正是以贩卖“妇女儿童”来牟利的黑暗产业链为题材,讲述这类人悲惨的故事,对毫无人性的人贩子进行深刻地抨击。

(二)舞蹈作品的情节与结构

作品《我想回家》以写实的表现手法为主,采用时空顺序式结构来安排人物行动,围绕社会问题——拐卖“妇女儿童”来进行编创。整个作品以表现妇女儿童被拐进闭塞大山深处,从刚开始的无助到想要回家的极度渴望,再到最后坚强活下来的历程。

引子:音乐0:00-0:33。一个儿童被关进了小黑屋时,看到屋子里有许多被拐卖进来的妇女,儿童受到了惊吓准备逃跑,却受到了人贩子的毒打。

开端:音乐0:33-3:10。妇女们一直保护着这个充满希望的儿童,在被毒打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反抗。

发展:音乐3:10-4:56。妇女儿童回忆被拐前纯真、快乐、幸福的生活。

高潮:音乐4:56-5:43。美好的梦醒了,她们又回到这个可怕的地方,竭尽全力想要挣脱枷锁回家,拼死挣扎,但是却受到了凌辱。

结尾:音乐5:43-7:00。她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能逃离这个地方,甚至有的人已经怀孕了,她们一生都毁在了那些丧尽天良的人手中,永远困在这深山,但是她们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坚强的活着。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舞蹈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舞蹈作品就是通过人体动作的有序结构,来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的社会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情感反映,通过塑造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创作者的理想愿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尤为重要,如下:

(一)在服饰道具上突出形象

舞蹈是一门高度融合的艺术,服饰道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服饰是一种象征符号,它能帮助观众识别角色身份,给演员带来造型上的变化,还可以传递多种意象。服装道具的运用也是刻画人物最直接的方式。在作品中儿童身着的服装上画着玩偶,与儿童手中的玩偶相呼应,暗示着儿童年龄很小,还处于对玩偶依赖的时期,突出了儿童弱小的性格特点。

(二)在动作上体现性格

舞蹈作品中的语言,就是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它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石。在作品中她们为了保护儿童不断被施暴,通过被扇巴掌倒地、被踹倒爬起又被踹倒、双手护住头躲闪等这些动作,塑造出受尽摧残的悲剧妇女形象,表现了妇女在传统的观念下不少女性还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三、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在舞蹈作品中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反映出一些人生道理。所以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演员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都对于观众情绪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将人物塑造的有深刻意味、更加贴近生活,才能使观众带入其中产生共鸣,并且能充分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深化主题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情感的寄托,是安生立命的根本。从现实中来看,今年微博爆出的“丰县女子生育八孩事件”,该女子蓬头垢面,衣着单薄,脖子上系这一条铁链,另外一头拴在墙上。经公安机关侦察发现这是一起拐卖妇女的案件。痛心的告诉人们即使是在今天发达的文明时代,却也还是存在这样的社会问题,那些被拐卖的人中不仅仅只有有精神问题的人,甚至还有大学生。在《我想回家》中通过塑造出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来深化主题思想内涵。

(二)引发共鸣

一部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才能够带给观众好感,引起观众共鸣。“共鸣现象在舞蹈中是指观众在对于作品有一定感受的基础上,进而被作品所吸引、感动并从情感上达到一定的契合,观众在观赏舞蹈时,舞蹈形象能够直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编导所设定的舞蹈形象当中,与舞台上的人物共同经历。”作品《我想回家》正是由舞蹈传递出情感,使观众带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引发自己的思考,能够让观众对于“失去家”这个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观众感觉到幸运的是自己没有经历过这些黑暗的事情,以后要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多陪伴自己的家人,这种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对于舞蹈作品所产生的价值的一种认同。

参考文献:

[1]李怡林:当代中国舞蹈剧目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J],大众文艺,2019。

[2]梁云云:论《人民的名义》中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塑造[J],青年文学家,2017。

[3]宗肖君,胡凡刚:电影《找到你》的女性视角与形象塑造分析[J],艺术评鉴,2019。

[4]孙佳利:电影《盲山》中女性形象的变化[J],视听,2018。

[5]郭珊珊:形象塑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明日风尚,2021。

作者简介:杨涛,性别:女,出生年月:1999.12,籍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职称:研究生在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