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线上线下同质等效”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案例
【案例背景】
疫情的汹涌反扑,让我们不得再次从课堂教学转入网络平台教学,家长学生及社会对于网络线上教学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给我们教师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高一化学教师而言,最难的就是如何在线上教学,即无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教学情境下,实现对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才。而这种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逐步形成。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一种可能影响学生今后化学学习及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且高中新课改方案的中心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此我们可意识到:新课程改革也开始重视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再加之,高一学生都是刚踏进化学的“门槛”,对化学语言的了解甚少,运用化学语言的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对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初次接触,“语言”不通
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确保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质等效,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以往经验,预测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并尽量去克服,规避这些问题。但离开面对面教学课堂的师生仍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例如线上课堂的第一周(共三个课时),经组内教师研讨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是《氯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备氯气》,所涉及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结合生活经验和资料阐述氯气的物理性质;结合氯原子的结构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氯气的化学性质及涉及的化学反应现象,并能正确书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等功7个方面。内容较多,预估一周不能完成。而实际上课过程中,因不能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加之实验视频的播放也不顺畅,很容易出现卡网等情况,网课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对每个点的掌握情况,结果自己哔哩啪啦,像放鞭炮一样地将所有的内容直接全盘托出。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点根本无法在学生思维中“落地”,更谈不上“生根发芽”了。
【具体措施】
线上授课的主要问题是师生怎样进行及时有效地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学习氛围的如何营造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定能做到线上线下同质等效。
一、群策群力,精心设计
面对看不见的学生,只有电脑的课堂,这就更需要集合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从实际出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备课真正为线上课堂服务。
1.集体初议。备课组长确定下周授课内容,组内教师讨论课时安排,重难点等;同时分配课前准备任务。
2.开展初备。指定两个人主备课,研读教材,教参,明确重难点,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每一环节安排都有理论依据,设计教案和课件等。
3.课后作业。指定一个人做完本章节的所有练习,含教材和配套资料书,标记出重点习题和有难度的习题,提出周一至周五的作业布置方案。
4.集体议课。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召开集体议课。综合大家的备课,作业设计,结合授课教师的风格特点,研讨课题。
5.反馈作业设计。指定一人,根据备课交流及课后作业的反馈,设计周二,周三没有化学课时的作业,以及周末的反馈作业。
6.集体观课。授课教师整合大家集体议课的结果进行授课,其余教师全部参与课堂,关注学生动态,积极配合课堂教学。
7.课后研讨。组内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及时指出未达成的或待改进的地方,讨论改进措施等。
二、任务驱动,增强互动
学生在我们看不见的电子屏幕背后,单纯的文字,单调的语言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力,加之高一学生的化学语言欠缺,不会使用化学语言表达的学生比比皆是。因此线上课堂多采用任务或问题驱动,设计多个问题链,增强课堂互动,促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体验感和成就感。
三、注重过程,复合评价
学习的结果是很重要,但其实只要教学设计清晰明了,学生积极参与,即教与学过程做到位,结果一定不会差。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特别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课堂笔记的记录,课堂重点的理解,课后作业的批改等,当日及时在钉钉平台上给予点评。同时还每周利用智学网平台对网络学习质量进行检测评价。
【实施效果】
在全体备课组的齐心协力,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下,线上课堂井然有序,教与学的效果都不错。
以第二周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线上课堂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情况,我们将原本的教学内容压缩,最终确定为《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所涉及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其相应的化学符号;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阐述并解释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微观的桥梁;建立物质的量与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计算思维模型。这里以第一课时为例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本课时的主题内容是《物质的量——数一数,微观世界也精彩!》首先是情景创设是:都说一滴水一世界,那么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如果一个一个去数,终其一生我们也无法完成这项任务,那有没有办法数的清?这样很自然地引出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物质的量是沟通宏观微观世界的一道桥梁,是打开微观世界的一把钥匙,是踏进化学新世界的一种工具;接着在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之后,给出几个判断题与学生互动并总结物质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项,并自然提出这1mol是多少?规定1mol是多少个比较合理?顺理成章给出1mol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个,阿伏伽德罗常数个是多少个呢?它呀!扒开你的头发丝也数不清,因为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太大了,约为6.02*1023,再用课堂练习,加以巩固提升,设计成很多个小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促使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分析问题,建立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计算思维模型;最后给出课前的情景问题:计算一滴水(约含0.05mol水分子)中约有多少水分子?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体验感提高,成就感暴增。此时给出一个思考题:那么一杯体积为360mL的水(若密度为1.0g/mL)中约有多少水分子?学生就特别想知道如何从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去推导一杯水中水分子的计算,激发他们对下节课的期待!
【案例反思】
线上授课需要备课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明确研讨内容进行,以免流于形式。结合线上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放慢节奏,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上课课件PPT的实用性,提高课堂语言的吸引力,设计任务或问题驱动,将重要内容拆分成多个问题链,综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等系列措施,促使学生及时简短地参与互动,课堂互动频率提高,学生积极性也不断增强。在这样课堂氛围的渲染下,学生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就会用较为简洁严谨的化学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有利于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的,真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当然,这样的慢节奏对教学时间紧张的化学学科而言,带来的新问题是难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