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地铁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风险分析及应急救援对策

陈宇喆
  
安防科技
2023年36期
浙江海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 海宁 314411

摘要:地铁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地铁建筑具有人员密度大、空间封闭、出入口较少、用电设备繁多、动态火灾隐患多的特性。从而造成地铁火灾事故人员疏散困难,排烟排热效果差,火灾扑救难度大的特点。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更需要不断增强地铁车站的应急救援行动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地铁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风险分析及应急救援对策。

关键词:地铁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风险;应急救援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地铁的大力发展,持续增长的客流对城市地铁应急处置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这就需要城市轨道交通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措施完善,最大程度上保证居民安全。只有这样,城市轨道交通才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数量急剧上涨的出行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1地铁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风险分析

1.1有毒烟雾大

火灾产生烟雾与燃烧物的物理材料特性、通风条件、燃烧状态等有关。在燃烧的过程中,燃烧物大多都是交通工具上面的桌椅塑胶以及线路表层的橡胶。而这些材料大都是含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一旦发生火灾,氧气得不到及时的填充以至于供氧量不足,燃烧无法充分进行,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黑烟。同时,这种不充分的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种有毒气体,阻碍人们的逃生,并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1.2排烟排热差

地铁车站通常位于地下,除了车站出站口以外,主要通过车站的通风系统与外界环境保持联通。一旦地铁车站出现了火灾事故,起火区域四周会快速形成高温浓烟,并且会在地铁站台、车厢、隧道等区域大量聚集。如果地铁车站内部浓烟无法快速排到室外,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汇聚到地铁车站顶棚和中间区域,一方面会对进入火场的消防队员的应急救援行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会导致车站内受困的人员出现中毒、窒息等危险情况[1]。

1.3人员疏散困难

第一,进入地下,采光基本依靠人工电力设备,但是,火灾产生电力设施受到破坏,照明设施受到破坏,又加上燃烧的浓烟的产生,降低了能见度,逃跑梳理路线不清晰。第二,人员的疏离速度一般赶不上烟雾的流动,这就使得逃离的民众要弯腰离开,这种姿势也导致行动的不便,并且烟雾的运动方向是与乘客的逃生方向是一致的,致使逃离疏散的进度缓慢。第三,地下的人流量比较大,在发生火灾事故后,情绪激动,出现拉扯踩踏事件,无法有效地配合指挥逃离。这些都导致了人员疏散的困难。

2地铁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风险应急救援对策

2.1规范人员职责分工

根据地铁运营的发展及需要,对地铁车站火灾、列车火灾、区间隧道、设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进行划分,完善不同场景应急预案,建立监测、预警、决策机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应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处置。同时,对车站值班站长、行车值班员、司机等各岗位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程序进行明确分工,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权限,负责有关地铁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通过应急预案完善,提高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确保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有序、高效应对[2]。

2.2加强轨道交通内部环境因素管理

第一,是装备大型风机,增强隧道内部的空气流通情况,及时进行热交换,降低隧道内部的温度。第二,在隧道内部建设湿气吸收装置,配合通风装置降低地下空间的湿度,防止线路因为受潮而短路的情况出现。巩固地下空间顶层的建筑涂料,检查是否有裂缝的出现,对于穿过地上河流的区间重点加强防水工作建设,以上确保渗水情况的降低。地下空间也应该加强内部排水系统的建设,将多余的水分及时地排出去。确保地下湿度在正常范围内。工作人员加强巡查,查找隧道缺漏及时填补,防止小动物的进入。采用新型科技,对小动物进行驱逐。当发现任何线路的潮湿以及破损情况都应该及时上报并进行修理[3]。

2.3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针对地铁车站分布面广的特点,建议以完善“一站一预案”为抓手,构建总队指挥中心与轨道集团控制中心,辖区消防支队与各运营公司,辖区消防站与各车站,三级消防应急联动机制,细化并完善各类型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加强在隧道列车事故救援、地铁洪涝灾害、恐怖袭击等复杂情况下的预案制定与演练,根据不同灾害类型,细化相应处置流程与联勤联动措施,推动地铁综合应急能力的提升[4]。

2.4加强消防设施监管

加快完善监管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济南自身实际情况,应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大队,统筹负责全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等附属设施的监督执法工作,改变现有分散的消防管理模式,落实地铁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统一、系统、专业地抓好地铁消防安全工作,形成一支专业队伍,加大对地铁固定消防设施的监管力度,从政府层面积极主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倒逼企事业单位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此外,加强对地铁站微型消防站人员的消防安全和消防设施使用培训,指导地铁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做好日常消防设施监管工作,使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更好地做好消防设施的监管工作[5]。

2.5做好人员疏散

地铁车站出现火灾事故后,应当立即通过车站广播告知站内人员,组织人员有序撤出地铁车站,避免在楼梯上下口以及拐角位置出现人员拥挤或者踩踏情况。消防指战员要派出一支专门负责引导受困人员转移疏散的队伍,负责引导受困人员安全有序进行转移疏散。为了避免人员过度拥挤,消防引导员可以在多个逃生出口路线上安排专人负责引导,可以采用广播喇叭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能够开辟多条人员疏散路线,从而避免出现人员拥挤和踩踏情况。由于地铁车站大多属于地下空间,因此无法通过开辟新的逃生通道完成受困人员的转移疏散,这就需要消防队员做好引导工作,避免被困人员在转移疏散过程中出现迷路或者掉队的情况。

2.6重视消防救援队伍建设

加大地铁消防救援力量的建设是处置地铁火灾事故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降低地铁火灾事故危害和等级的重要举措。加强地铁消防救援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防火宣传和检查力度、制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专业的地铁救援队伍能够科学高效地处置各种地铁火灾事故,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6]。

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市民生活质量提升,购车人数迅速上升,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城轨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问题,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出行服务。但同时,城轨交通载客量大,且人员往来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疏散工作将面临很大难度,若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重视地铁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风险应急救援工作。

参考文献

[1]谭采星.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消防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20(7):275-276.

[2]王炳华.基于BIM+AHP的地铁火灾疏散与救援联动机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12(6):20-25.

[3]杨小华.城市地铁火灾与应急救援体制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20,(07):106-107.

[4]喻开拓.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要点解析[J].安全与健康,2018,(01):38-40.

[5]侯海英.城市地铁火灾事故分析和预防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5,(10):136+138.

[6]雒世骏,陈强,王帅等.地铁建筑中消防设施检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消防界(电子版),2021,7(15):114-115+1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