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效运行精细管理科技赋能徐州市推行“一网统管”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徐州市在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和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着重阐述了“一网统管”建设的高效统筹能力、智能泛在感知、多跨场景应用等方面的成果。通过实现城市数据一网共享、智能化信息采集、执法信息化等工作机制,徐州市成功搭建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质。此外,论文还展望了未来,强调了进一步拓展数据领域、提升指挥协调统筹能力、加强研判系统分析和监管防风险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数字政府建设;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能感知
0引言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技术应用,在城市管理中全面落实“一网统管”建设各项任务,加快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体系重构,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展现城管服务“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新作为。
一、高标准建设,增强“一网统管”高效统筹能力
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城管建设,自2009年起,先后建成环卫、渣土、照明、停车、市政等18个信息化管理系统。2016年推广“市民城管通”系统,以此为基础打造了“百姓城管”品牌;2019年实现与住建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联网;2021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示范城市,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思路,将城市管理与安全运行有机结合,大幅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效能。
(一)实现城市数据一网共享
平台归集了58个部门和13个县(市、区)约13亿条政务数据资源,初步实现燃气、排水、地下管线交互、第三方施工、供水、桥梁、园林及相关行业管理系统部件、事件数据的汇聚接入,并对数据进行校验、比对、去重、融合,建立起标准统一、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利用数据资源,赋能智能应用,推进城市管理相关要素上图,构建了城市管理数据“一张网”。
(二)实现智能泛在感知
在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常态化巡查基础上,部署了3200处视频监控点位、14套移动车载及4架无人机监控,通过视频监控智能化分析平台,对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自动抓拍、自动派遣,处置情况在平台实时展现,实现城市管理区域全覆盖。通过建设窨井盖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窨井盖完好情况,消除井盖危害。加快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体系建设,推动前端物联设备从“只会看、只会录”的信息时代向“会思考、会说话”的智能时代转变,形成“点、线、面”相衔接的立体化、智能化城市视觉感知体系[1]。
(三)实现多跨场景应用
按照“管用、实用、好用”的原则,将执法全过程平台、窨井盖智能化管理系统、视频监控智能化分析平台、公共自行车监管平台、道路桥梁管理系统、路灯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市民城管通等16个应用系统纳入平台建设,实现了用户账号、功能权限、数据资源、行为审计、身份认证的统一管理,搭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展示,城市管理工作“三屏”联动。
(四)实现民情民意“一网智达”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强化共建共治共享,强化“百姓城管”建设。以“市民城管通”APP应用为“请百姓参与”为切入点,市民能实时反映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同时增加便民查询、网上留言、满意度回访等功能,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实现良性互动,充分激发市民当好“城市主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获得群众认可与支持。
(五)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科学评价
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度”管理指标和“市政设施、房屋建筑、交通设施、人员密集区域、群众获得感”运行指标,构建城市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满足服务指标拓展和“江苏省示范市”等特色考核办法,构建城市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平台填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评价数据,按规定的评价周期生成评价结果,助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
(六)实现平台运行高效协同
按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协同运行工作机制,构建“1+7+39+229”管理模式,即1个市级平台、7个区级平台、39个市级职能部门及部省属责任单位二级终端和229个三级终端,强化跨层级、跨区域的指挥调度模式,确保问题派遣、处置反馈信息流转顺畅。
二、高效率运行,切实发挥平台监督服务作用
(一)创设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工作机制
以“一网统管”平台为依托,整合各类考核考评,按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评价标准,优化完善《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以“一路一策”作为精细化、常态化考核落脚点,深化市、县(市、区)联动、考核推动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提供有力支撑。按照“抓基础基层、抓重点难点、抓常态长效”考核导向,对责任单位进行科学分类,按照“现场考核+综合测评专项考核”的方式,实现了考核范围、考核部门、考核时段、考核类型全覆盖。同时建立了媒体通报及兑现奖惩工作机制,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综合考核体系。新“综合考核”实施以来,提高了各责任单位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一线执法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从以往“懒作为、慢作为”逐步向主动巡查、主动疏导、主动解决问题的工作局面转变。
(二)建立智能化信息采集工作机制
未解决人工采集主观性大,采集人员文化水平低,采集工作极易受到干扰,漏报、错报、选择性上报等导致数据缺失、考核失真的问题,引入当前最为先进的科技化手段,全面应用智能车载、全息采集车等新型信息化设备,努力实践传统人工采集向智能化采集进行过渡转型。同时,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固定视频监控、移动车载、无人机视频自动识别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拓展城市管理问题来源渠道,实现了问题信息采集全时段、无盲区[2]。
(三)强化执法信息化工作机制
我局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全过程平台为载体,将市级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件全部纳入线上办理,实现网上立案、审核、审批、监督及统计分析、综合查询于一体,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办案效率,实现执法与监管的协同联动。
三、高角度展望,努力提升“一网统管”综合效能
拓展汇聚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和城市管理执法等领域的基础、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数据,进一步增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能力。
(一)强化指挥协调统筹能力
为解决当前信息化系统架构耦合度较高,共享性和扩展性较差,模块的可复用性低等问题,在市政府统筹下,将现有徐州市数字城管系统升级为指挥协调系统,实现共性业务组件沉淀,前端灵活按需使用,功能模块快速弹性扩容和迭代升级,实现事件管理、流程配置、规则定制、网格管理、标签管理、统计管理和接入应用管理等功能的模块化调用。
(二)提升研判系统分析能力
围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针对城市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结果数据、评价数据及第三方数据服务等海量数据进行抽取、挖掘、交叉关联分析等,构建决策建议模型。建成管理体征、市容秩序、市政基础设施、市容环卫、综合执法、园林绿化、停车管理、渣土运输、城市管理热点等决策建议专题,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屏统览“和问题溯源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强监管防风险能力
根据《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江苏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书》等文件指导意见,本着“一盘棋”的原则,以徐州市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为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思路,共用“数字徐州”基础平台能力,整合、完善部门和企业监管系统,初步搭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与省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监测预警,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1.综合监管
结合城市体检工作、城市更新行动、综合地下管线普查等,摸清城市管理家底。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地下管线二三维综合管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等平台,搭建徐州市城市综合监管平台,汇聚燃气、供水、排水、第三方施工破坏、地下管线、桥梁、道路、供热、市容、环卫、停车、渣土、执法等领域的基础、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数据,先期整合现有城管局内部系统并根据需要建设专项功能模块。按照“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原则,逐步延伸拓展至城市综合监管相关部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监测、分析、预警等全周期管理和综合评价全过程管理。打破传统空间壁垒,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城市综合监管机制体制,使城市运行效率、风险防控能力及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智慧监测
构建城市生命线“智慧监测”感知底座,包括燃气爆炸、供热爆管、城市内涝、地下管线交互风险、第三方施工破坏、供水爆管、桥梁倒塌、路面塌陷等监测系统的运行数据,实现数据展示、报警监管和应急监督,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应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从源头供给到终端使用全流程监测,建立风险防控实时接收、综合监管和全流程督办机制[3]。主要搭建城市安全数据概览、风险隐患管理、监测信息与报警、突发事件推送、预警预测管理、风险防控、决策支持。
3.地下管线综合管理
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为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我局立足地下管线安全大场景,以管线数据规范标准体系、信息交换共享体系和运行保障标准体系三大标准体系为指导;围绕安全“安全管理,动态更新,共享共建,可视管控”等目标,对全市2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地下管线进行了专项普查并建立了徐州市地下管线二三维综合管理系统,以实现对徐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的长效管理。
城市管理工作永远在路上,对照住建部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要求、管理服务对象的新期盼,我们还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拓展平台功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鹏,冯晓蒙,王瑶瑶,等."一网统管"标准化建设探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23(12):21-26.
[2]郑宇.城市治理一网统管[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47(1):19-25.
[3]孙云霞."一网统管"网格化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J].电信快报,2023(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