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川东北区域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索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将技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当今的技术争夺战,还是中国百年崛起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以往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路径的探索研究基本上都基于新兴经济体、新质生产力、等比较前沿的观点、情形进行,而对于相对比较落后的四五线城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径探索较少。本文就川东北经济区科技发展现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路径探索浅析。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范式,新质生产力。
1.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著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重要论述指示以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都进一步凸显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地位。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下行压力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要求等国际国内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发展滞后的川东北区域城市为对象,探讨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导向下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路径。
2.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是对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应用、推广,将技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的活动[1]。新质生产力越聚集,其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越明显。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基于新兴经济体系下,经济发展越完全的地区其科技成果转化越趋于场景驱动模式,即以“国家—区域—产业—组织—用户”等多维场景构建与开发为驱动内核,重点基于场景趋势和愿景需求,凝练核心问题与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2],科技成果转化。
而“平台范式”[3]则是强调创新过程中的网络效应以及互动协作。主要以高校与企业作为双引擎,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数字化平台企业等为核心主体,推动各主体跨越生态位交织耦合,其成果转化模式表现出共享性、互动性与中心化等特征。其在经济发展不完全,人才引领不足,无法构筑完全的场景模式下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着重要借鉴意义。
3.川东北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3.1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综合指数显著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3.49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2.36万项,成交金额达到16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登记科技成果2754项,比上年增长17.8%。在科技成果转化上,2021年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918项,其中,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341项,总合同金额19.97亿元。然而,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贡献主要来源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南充、达州综合指数处于低于50%、高于40%的第三梯队,广安、广元、巴中综合指数处于低于40%的第四梯队。
3.2问题分析
根据以往对四川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析及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可以看出:川东北经济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在吴佳玲[4]等人的测算分析中广元、南充、达州3市在基于2015—2020年数据分析中其科技成果转化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分别仅为0.29、0.31、0.17,其科技成果转化属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双低地区。
(1)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体量上,一方面据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单显示四川共有本科院校54所,其中川东北经济区仅有4家,占比不足8%。相较于其他经济区,其高校体量小,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少。另一方面,川东北经济区仅占全省3.71%的高新技术企业数(2022年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科技成果产出。
质量上,创新动力不足。川东北经济区各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省中分别排名13(南充市0.74%)、15(广元市0.45%)、16(达州市0.42%)、17(广安市0.39%)、18(巴中市0.35%)位。科技创新意识不足、能力不强。
(二)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课题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课题研究成功但无市场需求。通过抽样调查,2018年以来,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科研成果总量达200余项,实际转化成果的项目仅6项,占比不超过3%。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对接承接高校科研成果意愿不强烈,对科技成果转换认识不足,抽样调研的17家高新技术企业反馈,企业对其所在行业所涉专业院校科研成果有所了解的仅占30%,接收过高校主动邀请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合作的为0%。
(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川东北经济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缺少主动开放资源、提供试验、验证环境等公共服务的中试研发平台,尚未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专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高效的科技服务支撑,而川东北经济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缺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匮乏。
四、对策建议
基于现阶段川东北经济区其发展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现状,以“平台范式”[3]为基,实施进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赛道。
(1)优化市场体制机制
平台范式强调创新过程中的网络效应以及互动协作。人才上,构建动态的科技人才信息库,通过人才共享平台,企业、人才根据自身需求,以市场或政府调控达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优化匹配。科技成果资源平台信息的共享,有助于打破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信息鸿沟,减少因信息差而引起的科技成果转化阻塞现象。另外,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支持引进、培育科技人才的前提下,做好科技人才的统筹,科技人才的人岗相适。并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联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构建包括技术需求、成果展示、企业概况等要素信息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推动技术交易发展,构建内外部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形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2)加强市场主体建设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主体,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区域自身优势,优化产业集群,深入推动产业链构建。培育引进高精尖科技型企业、共建专业研究所、创新联合体建设,引进、合作区外各类创新资源,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例如:达州、南充、广安利用成渝经济圈区域优势,借“智”借“果”重庆,广元则加大川陕甘协同合作加快市场主体建设。
无论基于何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而提出的转化路径,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口号,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科技发展中需要杜绝科技和产业“两张皮”,以产业经济发展为导向,市场经济需求为目标实施科技创新,实施成果转化落地落实。真正做到科技服务产业,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凯,王炜哲.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基于技术转移办公室体制的考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4):5-27.
[2] 尹西明,钱雅婷,武沛琦,陈劲.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逻辑与过程机理[J].科学学研究,2024,0017(002):1-18.
[3] Proskuryakova L, Meissner D, Rudnik P. The use of technology platforms as a policy tool to address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7, 42(1): 206-227.
[4] 吴佳玲,丁奕芳,李亚丹.基于Super-SBM模型的四川省地市州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算与分析[J].竞争情报,2023,19(6):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