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大学生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从统一到多元

张玉雪
  
安防科技
2024年20期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摘要:大学生晚自习管理从统一模式走向多元模式,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必然。这一转变涉及管理理念、方式、内容等多方面变革,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满足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需求,提升晚自习的质量与效果,推动大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统一;多元

引言:大学生晚自习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统一晚自习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秩序和保障基本学习时间。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日益凸显,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晚自习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探索从统一到多元的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成为提升大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

1.传统统一晚自习管理模式

1.1统一模式的内容

在国内高校中,传统统一晚自习管理模式有着较为固定的形式。学校通常会规定特定的晚自习时间,例如从晚上七点到九点。在地点方面,会安排专门的教室供学生使用,往往是按照班级或者专业进行划分。在管理上,会有专门的值班人员,可能是辅导员或者学生会干部。值班人员负责维持晚自习的纪律,包括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禁止学生在晚自习期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聊天等。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要求统一进行自习,一般以复习当天课程、预习明天课程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学习任务为主,整体呈现出一种高度统一、集中管理的状态。

1.2统一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统一晚自习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学习氛围营造来看,将学生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晚自习,能够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当周围的同学都在安静学习时,会对个体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促使其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在时间管理方面,统一的晚自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然而,这种统一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在个性化发展方面,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都存在差异。统一的晚自习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在晚上的学习效率更高,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统一的晚自习时间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但在统一晚自习中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在创新思维培养上,统一的晚自习模式相对较为刻板,学生只能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2.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的需求

2.1学生个体差异因素

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显著。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业压力和知识体系需求。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公式推导等晚自习活动,而文科学生则侧重于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撰写论文等。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在晚自习时可以进行拓展性学习,如参加学科竞赛相关的学习或研究感兴趣的学术课题;而有些学生可能还需要巩固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和预习等基础学习任务。

2.2教育发展的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晚自习管理方面,传统的统一管理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晚自习时间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艺术生可以在晚自习进行艺术创作实践,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编程项目的开发等。

3.多元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的构建

3.1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探索大学生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从统一到多元的过程中,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关键的第一步。传统的统一晚自习管理理念往往侧重于纪律的维持和统一的学习安排,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多元个性化晚自习管理理念则应着眼于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认识到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晚自习中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阅读、写作和讨论时间;而理工科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晚自习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公式的推导等。

3.2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是构建多元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意味着要摆脱单一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安排专门的辅导教师,在晚自习期间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例如,针对大学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安排英语教师在晚自习时进行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辅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允许他们进行拓展性学习,如参加学术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

3.3学习内容的个性化设置

学习内容的个性化设置是多元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现。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学习目标,因此晚自习的学习内容不应千篇一律。从专业课程角度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晚自习时应围绕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晚自习进行编程练习、算法优化等学习内容;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可以进行绘画创作、音乐作品分析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对于打算考研的学生,晚自习可以安排考研课程的复习、学术论文的阅读等内容;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设置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内容,如商务礼仪学习、办公软件操作练习等。

4.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的实施保障

4.1师资力量的支持

师资力量的支持是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重要。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分层教学来说,教师要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4.2硬件设施的保障

硬件设施的保障是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硬件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室的布局需要进行优化。传统的教室布局多为整齐排列的桌椅,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可以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室布局,如可移动桌椅,方便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形式进行调整。学习资源的配备要充足。学校应在晚自习教室配备丰富的图书资料、电子设备等。

4.3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完善的管理制度应涵盖多个方面。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在晚自习中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创新观点的学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在教师管理方面,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和考核标准。教师在个性化晚自习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等都应纳入考核范围。

结语:总之,从统一到多元的大学生个性化晚自习管理模式的探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变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晚自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贤军.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晚自习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372-373.

[2]周思宇.高校晚自习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50):260-261.

[3]陆甜甜.浅论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晚自习现状及对策[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7):89+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