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历史之科技史教学实践与科学精神的培育

杨建全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2年17期
福建省寿宁县第二初中

摘要:当前,国家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我国亟需大批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支撑,而科技人才又源于教育,诚然,初中科技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初中科技史课程载体的缺失,历史教学之“链”弱化,教师与学生无法教学相长,全体师生无法共振。历史课堂是对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科技史,既能够提高初中生的科学技术文化素养,使其深刻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还能够让学生逐步确立献身科学技术的崇高志向,让中华民族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科学精神

引言

历史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以史为鉴,历史能够使人们掌握许多精髓的东西,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物,是将人们历史经验传承下来的必要载体,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人们一定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并从历史中吸收经验,以便于进一步成长,不断前进。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便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熟悉人类的发展,从而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启迪。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的情况

(一)初中科技史教材内容有些空乏单调

初中历史教师深入解析教材时,会发现科技史知识内容有些单调,不能将科技史知识点凸显出来。历史教师在拿到历史书后,往往从篇幅上来看薄此厚彼,因为初中科技史主要内容限制在历史课本内,而科技史知识点在课本内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更迭占用大篇幅内容,多为理性思考,颇有丢西瓜却保芝麻之感[1]。而初中历史课本的科技史的编写方式,对学科知识也是归纳式、粗线条罗列。而初中历史课本的对科技史语言表达、语气表达也是归纳式叙述,但不能及时指出科技史中所涉及的重大科学现象,也不能指导学生思考。孰不知,没有科学问题的科技史知识又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探究者呢?

科技史教学内容的安排形态也就比较单调。以表现形式表现内涵,缺乏好的表现形式也就无法较好地表达内涵。科技史教学内容中少有注脚,也缺乏旁注,因此看不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科学技术探索的经典事例和励志事迹,也没有科学家对科学探索的过程性,正如有研究者说,“初中历史课教材中仅有造纸术的发明、圆周率的推研、传统医学成就等让人感到有点过程,其余如同‘飞来峰般似的让人感到突兀。”但由于科技史课本后附朝代的大事年表,但并未附录科研人员事迹、小传、史话等,也缺乏体现科技史教学的有效资料,以致科学家品质没有地方表现,科研奉献精神也凸现不起来,学生的科研素养很难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科技史教辅资源弱化

据了解,有关初中教师科技史教辅的统计显示,部分教师只有一本参考书,外加一本现成教案。近年来,为适应课堂变化,降低初中生学业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不准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减少学生教辅资料,部分初中教师也在顺风得势减轻自己负担,少专研不少培训参考书。科学史参考资料少人问津,但照本宣科的现象还是有的。部分学校不投入科技史教辅资料、科普书籍,学生、教师所涉猎的科技史内容也比较浅。读科普图书,学科学,可以增强人们的科学素养,就好比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新阶段,现代化教辅设备主要有计算机、投影仪、视频、照片和科学信息,其中非纸质硬件教辅对科技史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但是,由于投入资金不够,特别是在乡村中学拥有的现代化教学载体很少。投入资金也偏向于“钢筋混凝土”工程,而有关科技史教辅硬件也只有科学家头像挂图。有时为省事、省时,甚至干脆地没有现代化的教辅载体。

二、初中历史之科技史教学实践与科学精神培养的探究对策

1.首先从教师改变自己学科素质出发,积极提高教师对科技史的认识。因为科技史是一个天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技术交汇的范畴,教师从天然科学和社会范畴中去培养自身的专业科技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人们应该对有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表现形式、应用领域、特点及其限制等都有所认识。而在人文社科方面,对有关科学技术的演变历程、发展规律及其专家们的个人才能和不懈努力等,也应该全面掌握,以利于阐述在有关科学技术现象上可以轻车驾熟,游刃有馀,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2.在科技史课堂中,教师不能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简单译者,而是要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处理历史教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时要了解“初中科技史的教学方向除了了解重大的科技成就外,更重要关注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即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需求。”教师在对科技史的教学内容讲解时,从应对中国科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科研人员艰苦创造的精神问题入手,使科技史教学内容渗入中国的人文主义因素,以及科学家在探求历程中遭遇的坎坷、疑惑与艰难,而后通过努力不懈努力,终于有所成果[2]。而科研人员最应该学习的地方不仅是在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关键地是学生人格魅力,为人类的进步而奉献真理、同黑暗势力做抗争。正是由于崇高道德,才会获得伟大的功绩。

3.强调科技史教学,教师应认识科技的两面性,“既要看到科技发展的正面作用,又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但在平时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历史、不爱听历史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历史学科及其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严重脱钩,也可以认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怎样才能改善这一现状呢?《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加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内涵。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创造历史教育和与真实对话的平台。英国人从一支蛮族的蕞尔小国,因最先实现工业革命而演变成为日不落国家,而后又被德美法诸国逐步赶超的历史,就足以证实科学技术发展对世界大国兴衰的重大影响,但同样,人们也应该认识科学技术的弊端,核爆炸和泄露严重冲击人们的生存环境。在这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提出几个与科学家和普通人相同的问题、或发生在科学家身上的事情,从而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觉得科学家也有普通之处,这样缩短科学家和学生之间的差距。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史对于培育学生科研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也给中国科学发展带来巨大的后座力,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科技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提高科技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昆滨,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旬,2017(05):158-159.

[2]尹世杰,高中科技史教学的困境和出路[J]. 亚太教育,2016(10):116-1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