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日语教学融入路径研究

方蓓蓓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2年41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增强不同文化间友好交流与互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中日语的学习对于中日两国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且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日语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并且推动不同文化间有效互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日语教学融入路径进行探讨,借此培养出大量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质量日语人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日语教学;融入途径

前言

现阶段,各国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越发紧密,这时就需要有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综合型外语人才。而日语对中日两国交流有着关键影响,因此部分大学创设出日语课程,借此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但因部分学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未来工作中无法有效开展跨文化交流,使得中日两国交流形成阻碍,且也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因此,需在对大学生进行日语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使其在未来工作中为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提供助力。

一、以文化融合为根本,增强中日文化交流

增强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日语教学的重要渠道,基于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文化交流实践活动,打造中日文化互动平台,加强日语教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渗透,使学生具备民族情怀及“心怀天下”的视野,从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此,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理念,守正出新,充分掌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联系。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还应做到吸收其优秀部分,去除其封建因素,达到高效文化传承的目的。且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两者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特征,随后将日语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入手点,使学生具备将中日文化融合的能力。并且,教师还应了解日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积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借此提高学生文化修养[1]。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以日常应用为基础进行日语课堂教学活动,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渠道,对此,大学日语教师在实施新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围绕实践应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实际教学环节,针对需要融入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需先对其进行整理,深挖知识包含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借此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免学生在沟通交流环节产生“失语”现象。以学习“お茶”(茶)为例,教师在进行日语教学时,应融入茶叶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有关茶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国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据记载起源于神农时期,距离当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到现今社会,人们仍然具有以茶代礼的文化习俗。我国茶文化在向各国传播时较早传入日本列岛,且日本茶文化重视“和、敬、清、寂”四字,演变成结合哲学、伦理、美学为一身的文化艺术形式。由此可知,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教师借助以上详尽的讲解,使得日语专业大学生对茶文化能够产生较为清晰且完整的认知,同时加强对茶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大学日语专业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能够借助案例法、信息技术展示等多种先进手段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充分掌握我国茶文化[2]。

三、改变语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对传统大学日语语言教学形式进行不断创新,能够更为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语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语言素养得到综合发展。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中日两国文化的相似点及差异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日语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达成日语知识的高效传输。基于此,教师可使用输出型教学模式,组织“日语应用文创作”“日语演讲”等实践活动,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有目的的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说”与“写”的活动,逐渐增强学生语言素养。

如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日语演讲活动。或者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日语作文比赛,借此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搜索并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在日语专业学生整体能力评价模式中加强“说”与“写”能力的评价占比,综合考察日语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如为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能力,有效对接工作岗位,教师可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环节借助日语传递出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借助这种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日语输出能力,还可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在实践活动完成后,教师可按照学生真实表现情况对其展开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在日语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改进[3]。

四、创设中国式审美,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教师在进行大学日语教学环节时,可从文学、艺术、语言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中国式审美,使学生具备在国际舞台高效传递“中国故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效率。第一,在大学日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必须详尽讲解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性原则及态度,以免学生在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失礼”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并安排相应练习活动,使日语专业学生从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创设中国式审美。在对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可在日语专业课程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使学生按照自身喜好自主选择,借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进一步达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第二,组织多元化文学活动,引导日语系学生主动探索文学知识。在实际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融合我国优秀文学作品,深挖其中文学内涵,使学生建立正确思想道德理念。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日译版《红楼梦》,深挖其中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体会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扩充自身文化积累量,借此不断提高学生日语阅读及理解水平。

五、组织探究式学习,带领学生融入文化实践活动

为有效增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进行日语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多元化探究式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讲座及相关社团活动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借此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除此之外,教师应借助以比赛促学习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日语知识。在真实比赛环节中,教师可制定出多角度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要求学生使用日语作答,借此使学生能够积累到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提高日语输出能力。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以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融入效果,进一步使学生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结论

为使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日语教学,教师必须充分掌握日语教学现状,随后按照真实情况借助高效融合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民族精神及情怀。且教师还可将应用作为导向,借助日语实际应用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保证两者有效融合,借此突破以往教学形式,通过输出型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学生日语说与写的技能。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学习,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彬.中日交流文化背景下日语教学中茶文化的导入研究[J].福建茶叶,2021,43(08):129-130.

[2]杨晓兴.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评《高等日语教育》[J].林产工业,2021,58(03):118.

[3]何露丹.日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02):57-6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