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研究
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育改革后将劳动教育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因素,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新课程标准之中将劳动教育放置在教学体制改革的首要位置之上,在诸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劳动教育作为其重点内容之一,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以强化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促进未成年人建立积极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并主动投身于劳动之中。小学阶段的诸多课程之中,数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有着较强的劳动特点,其本身的知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体系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劳动因素。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小学阶段的课程中数学学科不仅有着较强的"工具性",更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也决定了这一学科不仅有着一定的理论传授价值,更对学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对数学知识之中的劳动意识等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渗透,劳动教育已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当下数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第二,在应试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之下,学生从内心意识之中便对劳动有着一定的厌倦感。学生甚至"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即使一些农村地区的子女也希望有一天不再进行"劳动"。而在应试型教育思想向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转变的今天,我国教育部门应当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融合”劳动光荣”的想法、理念,这也是当下数学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由于改革开放进行的持续推进,我国整体社会环境都在深化新课程改革,而学校方面的教育任务绝对不是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而是全面培养能够建设社会主义工作的接班人。学生接受教育之后,其最终必然会走进社会展开生活,如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则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失。
2.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2.1教师有意识的联系劳动教育
要想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劳动教育,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知道劳动教育的作用、重要性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加入劳动教育内容,在不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产生偏差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学习,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从而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开展者,只有教师具有教学意识,教学活动才能有序开展,劳动教育目标也才能达到。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课程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同劳动教育进行联系,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平常在家中所见物体的重量,推测,并由教师准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猜测重量后,再由教师进行称量核实。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平常在打扫卫生时,所用到物品的重量,并对重量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以此提升数学知识点学习效果。
2.2利用良好的课堂氛围,融合劳动教育理念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至今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品质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大环境的渲染力来吸引其注意力。在讲解知识点时,应重视师生交流,利用练习或实践来解答问题,同时,在授课时教师要尊重部分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在发现其想法出现错误后,应用委婉的语言进行指正,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融合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分类与比较》一课时,小学生大都自己整理过房间,但对物品分类标准理解并不透彻,尚未形成分类意识,也就很难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图片分类摆放,之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同一个房间整理前后的样子,让其在体会整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整理房间的经验,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独立整理自己的房间。通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将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2.3通过动手实践体现劳动教育
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也包含着动手实践的教育,通过动手实践增加学生的劳动心理,让学生知道劳动不是枯燥无味的,是可以为我们提供快乐的。劳动不仅仅是进行家务活等劳动,也可以通过数学中需要动手的内容帮助学生来认识不一样的劳动数学实践内容。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上课会用到的道具,可以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比如零食包装盒,学生的玩具魔方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也是可以十分有趣的。帮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变通能力,通过不同的情况解决问题,渗透数学中的劳动教育,体现义务教育的宗旨。
2.4班级活动融入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对数学作用的认识
在班级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同样能达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从各种班级活动中加深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还可以在很多细节中感受数学的应用魅力,使数学在渗透班级活动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实际上会产生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每周的大扫除时,学生需要用水擦窗户、拖地等,教师可以在其中提出一个探究问题,如:将一片玻璃的两面均擦干净需要用半盆水,假设一桶水可以倒满三盆水,那么大家在一起合作擦玻璃总共需要用多少桶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去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再比如在安排大扫除当中,擦窗户、擦教室门、擦黑板以及擦桌椅等,根据实际的打扫任务量合理安排分工,同学们能想出一套用时快且效率高的分配方案吗?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并选出最佳方案应用于大扫除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利用数学合理安排分工的积极作用,这在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5教师与家长联合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中不能仅仅只靠教师和学校来进行教育,同时也要联合家长朋友,通过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比如在生活中通过学生自己扫地擦桌子等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在进行完劳动之后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自己家客厅长多少,宽多少,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单位情况,对于数学也有一些基本概念。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教师在课堂中不可能的对于生活中的内容面面俱到,所以就需要家长及时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生活劳动中体会数学,在数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两者结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坚韧的品质,在生活中不怕困难,磨炼自己的意志。家长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可以更好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减少学生对于劳动的排斥心理,通过家长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当下教学新时期的重要要求,有助于加强数学课程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能让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合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结合数学课程教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劳动教育实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滋智.基于劳动素养的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43):114.
[2]张耀宗.如何实施小学劳动教育[J].甘肃教育,2018(16):42.
[3]赵俊生.新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对策略[J].教师,2021(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