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任谊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2年25期
辽宁理工学院 辽宁 锦州

摘要: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反映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德能双修”的需求与召唤。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丰富内涵,直接作用于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实际行为表现,与行业、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融人行业、发挥价值的重要质素,亦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积极推进工匠精神培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内涵与质量建设,做好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本文中笔者就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匠精神;思政教学

1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思政课程结合的价值

从实践层面讲,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解决就业困境。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时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能就”。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缺少职业规划,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日常学习积累和培养,相应的应试方法及技巧欠缺等。高校毕业生对其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认识和准备,大学期间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努力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己在求职时的主动性和成功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实际需要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技能才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要求高校注重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理论层面讲,一方面有助于深人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深层次内涵。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着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结构维度、影响因素、培养机制等进行详细而综合地分析,探索提升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从而对学生创业就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教学理论,创新教育培养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研究,旨在通过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视野分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视角,从而有助于探索推进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

2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2.1立足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一条主线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所在,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发掘校本文化传统,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具体而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大思政”工作体系,明确于培养方案之中,既在课程思政中有所体现,也要融人党团思想引领活动,各职能部门通过“目标考核点”设置形成合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培育活动的规范和实效。

2.2坚持知行合一两结合培育观念

工匠精神培育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正向循环过程,需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育阶段性特点,坚持“认知+情感+实践”并重的培育观,引发情感共鸣,形成理想信念,确保付诸实践。一方面,教育者应改革课程体系与内容,增加人文向度,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特别是抓住重要节点和学生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使学生对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注重知识讲解、技能提升、情感认同的同时,需突破传统灌输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

2.3紧扣三维背景设计育人内容

首先,扎根时代土壤。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的时代脉搏,积极挖掘大国工匠、时代榜样等优秀事迹和探月飞天、港珠澳大桥等建设成果中的“工匠精神”元素融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其次,彰显高校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具有行业背景,要结合行业精神打造校本文化,通过校情校史校园校友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接地人心。最后,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专业内涵和就业方向,细化培育内容,将工匠精神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岗位做好衔接。

2.4达成各界共识统筹五方资源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但要实现工匠精神落地做实,需要政府、社会、企业、行业、家庭与学校协同合力,形成培育全链条。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应用型人才在劳动、晋升、评价、分配等方面的公平机制,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习养的制度体系。社会要强化文化供给,营造尊重匠人的社会氛围。企业要联合高校,提升合作层次、加深育人参与度。行业应积极为高校提供场地、人才、文化等有形无形资源,融入相应学科专业工匠精神培育和双师型教师建设,在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特别是课程思政中发挥资源优势。最后,家庭应与学校加强联系与配合,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家庭文化,在家庭价值体系上认同职业平等、劳动光荣,支持鼓励学生研习匠艺、修养匠心。

3结束语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新时代新形势对大学生培养有更高要求。以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核心素养与思政课程之间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这对于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应用向人才的培养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基于岗位群核心能力培养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知识经济,2021,000(005):90-91,123.

[2]高明.金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2021.

[3]张辉辉,李娟.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育人共同体"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

作者简介:任谊,(1982-),女,辽宁省锦州市人,汉,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