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提升小学生STEM素养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探究之3D创意设计
【摘要】在双减政策之中,特别提到课后延时服务,要求学校利用课后时间,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基于此本论文提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探究之3D创意设计,融入对小学生的STEM素养培育,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为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提出路径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STEM素养;课后延时服务;3D创意设计
3D教育依托可视化的3D建模技术,其中还涉及了3D影像、VR、AR、MR、3D打印等技术,通过引领小学生从“创意到实现”的完整学习和认知过程,学生身心投入、自主探究,可以实现STEM素养的发展,为今后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一、开发3D课程资源,发展小学生STEM素养
随着STEM教育的发展,这对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教学下,我们主是依托教材开展授课,可是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此,我们开发3D课程资源,利用课后的时间为小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希望借助课程的开设来进一步丰富教学这一,发展小学生STEM素养。
具体来说,由于我从事科学和信息技术两个科目的教学工作,于是结合我的专业优势以及学生课表时间,我们在16:40到17:30开设课后延时课程,课程内容就是教授学生3D创意设计。本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学习3D创意技术的原理,认识打印机的构造,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学习3D设计软件的基本命令,能够对简单物品进行设计、打印。在本课程学习之中,我们还会特别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让他们亲自经历从想象到图纸再到实物的全过程。当图纸上的作品真正被打印出来,那么我们的课程目标才算真正达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小学生科学、数学、工程和设计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实践与理论、知识与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与科学课堂结合,激发学生3D创意设计兴趣
在小学阶段,已经开设了科学课,主要是传授学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之中,特别提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积极体验,从而帮助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为此,我们积极与科学课堂结合,来实施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3D创意设计兴趣。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去认识生命科学,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植物的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维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主要是通过叶子进行。可是,只是这样去讲解、学生的理解是抽象的,而且要学生去观察,呼吸和光合作用也是肉眼难以看见的。不少学生对此存在困惑,不能完全感受到。那么,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之中,我们结合科学课的内容,引入3D课程资源,去化解抽象概念讲解的枯燥感。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云幻科教3D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去观看3D视频《植物的叶子》,借助这一平台我们一一展示、分析植物的叶子构成,特别是眼睛无法看到的叶子的脉络,乃至呼吸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都可以借助3D技术展现,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更是主动进入食物链、电能等知识的探究中。
三、设计探究活动,提高课后延时服务和指导
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给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同时教师加强指导,引领他们在探究学习之中掌握3D创意设计的知识、技能,以更好地落实STEM教育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在课后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进行3D创意设计知识、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咨询。比如,我们将对3D技术感情感兴趣的学生集合在一起,组建兴趣小组。在小组之中,组织学生去利用建模软件自己动手学习设计,创造出自己的3D模型。每次遇到相关的比赛,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指导学生开展3D创意设计与打印,在比赛中训练、在比赛中发展。在日常教学辅导之中,教师可以依托3D创意设计,开发实物模型或教具,帮助学习者更形象、真实地感知事物,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利用3D创意设计与打印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课后服务的针对性。
总之,3D创意设计课程的开设,它充实了课后延时的内容,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steam的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做好3D创意设计教学,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田雪梅.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上旬刊),2022(09):67-69.
[2]苏丽梅.基于三维创意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构建三维实体模型”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2(02):173-174.
[3]杨苏霞.3D创意设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