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后延时服中的实施探究

王育红 白文斌 杜喜翠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2年46期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何坝学区

摘要: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考,影响着未来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注重对所有人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素养就成为了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向。教师要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整合资源、优化教学流程来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发展语言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向;小学语文;课后延时服务

引言

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在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并将其具体表现在各个环节。要使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就必须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本论文以核心素质为指导,对小学语文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后延时服中的实施进行了探索。

一、课后延时服务定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外托管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解决农村家庭照顾孩子、保障孩子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很多托管机构存在着消防设备不规范、教师队伍薄弱、安全问题严重、卫生意识缺失等问题。当前,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在学校内外,校内外的延迟服务都会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问题分析

(一)政策文件精神与落实之间的差距

首先,由于《指导意见》才出台不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才出台。财政补贴制度、教育监管制度等制度不健全。政策的执行仅是一个整体的框架,并无具体的执行规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作业、授课等方面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课外活动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其次,对学校而言,许多学校都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政策的实施,但在实施的时候会因情况而有所变化,从而造成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认识;最后,虽然“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场地、补助、经费、资源使用”等实际问题。这就导致了学校不能为学生和父母提供优质的课外服务,它所能提供的服务的范围仅限于学校现有的资源。

(二)课后延时服务的尴尬地位

目前,我国乡村小学实施“课后延迟”是一项新的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后延迟”政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家长认为,课后延时服务是由政府制定的,有明确的政府导向,是从解决民生问题中得到的一种回应,认为是一项公共服务,并没有认真落实好这份文件的精神。

三、农村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发展建议

(一)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

学校是开展“课后延迟”的重要场所,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又要有条件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辅导和兴趣班。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课堂上,禁止开展补课、集体教学等活动,这有悖于我们国家实行的“减负”政策。乡村小学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增强创意意识,到名人故居参观,利用闲暇时间搜集名人的事迹,互相交流,邀请专业的父母来介绍不同行业的特点;利用地域的特点,开展花卉展览、花卉观察、花卉艺术设计等,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让学生真正在课后延伸服务中有所收获。

(二)遵循教师的意愿

关于延迟服务,《指导意见》仅指出,学生家长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延迟服务,但没有明确老师能否自愿参加,农村小学的老师都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由于大家认为课后延时服务补贴太少,部分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个别教师甚至抵触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老师们表示,他们可以选择取消或自愿加入,这样就会对延迟服务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延迟服务的效果取决于参与服务的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教师是一个理性的人,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遵循老师的意愿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自己或委托第三方来了解老师所关心的、担忧的、期待的,只有尊重老师的意愿,才能提高教学延迟服务的质量。

(三)重视基础语言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是语文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专业的学生要想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因此,以核心素质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对基本语言的引导,使其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转换,从而逐步提高其语言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拼音、朗读、书写等方面的指导,而忽视了具体的运用,使其口语和交际能力难以提高。

以人教一年级下册《小公鸡与小鸭子》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学生所要学习的生字、词汇,以便使其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生字和词语卡片,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其次,在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并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例如,在读完第一部分后,问学生“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主动了解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促进其核心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核心素养的特点是人文性、层次性、综合性,因此,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设置多种目标,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汉语,培养读写、说、读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模拟情景、分层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基础语言知识、创造力、语言思维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使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其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娥.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C]//.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1139-1141.

[2]柯毅苹.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2(32):110-112.

[3]邵一桐. 困境中的不懈坚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研究[D].宁夏大学,2022.

注:本文系陇南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校本化实施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LN[2022]146)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