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社会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各种外来文学作品也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高校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典籍、弘扬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文学教育主要是以“文、史”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熏陶和渗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化思维模式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现当代文学课程融入“现阶段性”课程理念缺失。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融入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更深层次、全面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并树立其正确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这之中,传统文学则被赋予新时代内涵。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相关思想、方法论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与政治教育等实践活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着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然而当前一些老师仍然把自己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上了没有意识到文学艺术对人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1.1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社会生活和都市精神等,以及与之相关而产生的各种思想观念或价值体系。第二是将我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伦关系方面所提出来的观点作为其研究对象。第三则认为在进行社会发展时人们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及世界观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程度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取向。
在我国,“文学”一词是指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说,其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而“思政文化”则是从狭义层面来理解与研究高校教育中所涉及思想政治理论、学术道德等相关内容的人文精神领域;从广度上来说它不仅包含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所渗透出对大学生行为规范性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引导,而且还涵盖着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
1.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深化教学工作总体方案》中指出:“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构建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新模式;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通识课程体系。”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我国现代大学建设更加重视对人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研究。在教学中引入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1)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主义唯物论世界观等作为基础性知识进行重点学习和强化训练;同时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及对未来岗位需求的变化趋势,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专题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针对不同类型行业、职业类别等因素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 (2)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性知识学习与强化训练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互动中完成思政文化相关主题讨论、交流以及体验;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评价方式进行考核。(3)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及职业能力: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文化传承和学术建设”提出相应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理念为基础构建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并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具体培养方案;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和人格塑造,提升其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水平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1.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实性”问题。从哲学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其思想内容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主题、核心价值体系及重要任务等等方面,这些都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现代文体,它的创作主体是人,其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语言、文字和图像为主。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发现: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因此课程设置中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来开展相关工作;而教师则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1.4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形式
课程思政的形式可以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种。 (1)理论讲解。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的任务是传授学生基本知识,使其牢固掌握基础概念、原理等相关内容;而对于思政教育来说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点或课程设置范围内进行介绍学习或者对专业性问题提出自己见解与看法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思政方面的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 (2)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在课堂上由理论课、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组成,通过对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及解决措施等环节构成。通过开展“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对于现代性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同时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们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思政文化现象和价值取向。
二、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单一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类文章的主要特点为“写”,即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来实现对于作者思想内涵、创作背景等方面全面了解。但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一定弊端。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法直接接触到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个人情感与人生态度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而整体地融入进去思考问题,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化和枯燥无味,
2.2教材内容不适合当前时代潮流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来进行讲授和讲解,但是其授课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对知识点学习产生影响;教材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容展开思政教育的载体之一,而现当代文学中涉及了很多新奇题材及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与当前时代发展脱节。
2.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大相径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入“现阶段”目标和任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思政》、《文学概论》等选修课。另一方面则只是单纯的介绍一些教材内容或者是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简单阐述。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对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观念改革创新的要点是怎样依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的特性,在没有更改专业课程原来特性的条件下,充分运用课程内容的德育作用。
3.1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发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注重选择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丰富多彩含义的教学内容。融合专业技能文化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主动发扬中国出色传统式、改革和优秀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可分成几大部分,如产生期文学、发展期文学、十七年文学、新形势下文学和新时代文学。在教学内容的选用上,老师要关心文学中知识分子为探寻强国梦所做的现代化努力,将历史阐释与实际观紧密结合,产生具备明显时代特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观分辨。例如,突出对清朝晚期大变局、三大文学改革、五四文学革命、30时代改革文学运动、40时代抗日文学思想、“十七年改革”主题风格、反思文学、寻根文学、青春年少创作等文学思想和情况的详细介绍和阐释,让学生掌握当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环境,领着他们立足历史,体会红色精神和对现代的激情,加强青年人学生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明显责任感。除此之外,它还涉及社会发展和世界各国时事热点,渗入着企业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中国梦等品德教育。对新形势下文学观念、文学状况和文学传统的思索与阐释。讲授优秀作家鲁迅先生、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王蒙、陈忠实、宗璞、莫言时,关键叙述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准确价值观念、加强爱国精神和才华的生活故事,持续深入爱国主义精神、强国梦等德育内容。
3.2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得到有效衔接。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传授与使用价值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的融合,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专业知识灌输和使用价值推动的视角看,教师在授课专业技能时,方案应设计有关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控制模块,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杰出事例、小故事和主题活动优选到专业课程中,合理执行品德教育;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视角,教师可以设定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方式,设立第二课堂,举办培训班和座谈会,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的视角,教师可以根据设计方案创作、读书报告、学年论文、课程内容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正确引导大学生关心时代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塑造中华民族信心。这种都和社会主义社会新时期新发展理念相关。
3.3革新考核模式,使课程评价更合理。
在教师的课程内容考核中,要把道德观念修养与技术专业素养、教师课程与学生学科、测试、工作、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他评等多种多样考核方式结合在一起,使考核管理体系更详细全方位。传统式的教学评价大多数忽视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评价多由学生出勤率和平常作业构成。思想教育改革创新要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作用,在全过程考核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的态度、人文情怀、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在结束考核中设计相应的思想观念问题,在结束考核中提升观念考核阶段,使思想教育贯穿于考核全过程。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核心问题
从革新陈旧观念的视角,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意识,如重美育轻品德教育、重专业能力轻人文素质、重常识教育轻使用价值正确引导等。在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中,加强教书育人观念,塑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建设继任者的统筹规划观念;转变传统的以老师为核心的行为主义教学方式,提倡以教师学生为核心的创业创新方式,让老师学生一同造就,相互学习。
从文化教育能力上看,老师要加强思想基础理论、传统文化、课程思想教育等领域的学习培训,常常与本校思想教育老师沟通交流讨论,积极主动向开设思政课程较早的弟兄学校学习,尽早把握课程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素养和布局,建设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博学多识、有高尚品德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从找寻切入点的视角考虑,老师要完全掌握文学类思想、文学状况、文学小说的环境,将适合品德教育目的的实例、小故事融进有关课程内容。
从评价指标体系看来,传统式点评存有重教学成果轻思想素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确保思想性、主导性和专业性紧密结合,思政课程成绩要与别的出色教学成果、教学成果一视同仁。根据等效点评体制,让课程思想教育的不同行为主体可以对自身的方式产生明确地了解,激起老师课程思想能力的主动性驱动力。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现当代文学”教学教育改革创新,是完成整个过程、多方位、全体人员文化教育整体思想布局的有效途径。高校老师要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基本建设,深层次探寻高等院校思想教育的落实措施途径。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讲,教师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因素,用心剖析中国现当代课程中思想教育在课程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实践活动价值,切实探寻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有效性执行途径,切实解决课程思想改革创新实践活动中的主要问题,根据执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想教育改革创新,可以颠覆传统的教育意识,塑造大学生的能力,自主创新中国现当代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考核机制,搭建全新升级的课程管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专业课程教学课堂与思想教育同方向,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全过程教书育人和品德教育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J].高教论坛,2021(04):18-20.
[2]徐光淼,赵红妍.课程思政视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6):91-92.
[3]李敏.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J].现代交际,2021(24):1-3.
基金项目: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校级教研项目(2021zdjyxm05);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JXSFK05)